| 無障礙資訊電話簿 | 無障礙好去處 |
       
 
 
  活動內容
 
失落的九龍寨城 
2010年10月27日
 
 

上期寫了九龍城與九龍街的故事,意猶未盡,今期再寫點九龍城寨的掌故。九龍城寨正式的名稱為「九龍寨城」,是清廷於十九世紀在九龍半島經營的一項重要軍事設施,寨城的建立除了為加強九龍半島的防務外,尚有監視英國人在香港島活動的用意。清廷守著寨城五十多年,抗衡英國人,捱過了太平天國動盪的歲月,直到1899年香港政府軍事行動接管寨城為止。許多資料都顯示寨城因不在清廷割讓或租借領土之列,所以管轄權未明,因而成為三不管之地;事實上不是!當年清廷確實不肯放棄寨城的管治權,而且一直在外交上爭取,但香港政府在接管寨城時確曾實施行政管治,三十年代更有清拆寨城的計劃,惟寨城問題使中英兩國在外交上爭拗不斷,治權才懸而未決,在下文將會為大家細說這段鮮為人知的本土史。

 

寨城看中英外交相片
九龍寨城的興建,遠因原是鴉片戰爭。1839年鴉片戰爭爆發前,林則徐在取得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的同意下,將原駐於大鵬城內的參將賴恩爵調到九龍半島駐防,同時將原轄大鵬營的軍隊與船隻都調到九龍半島來,防備英國人可能的侵襲。同年9月4日,英國商人向鄉民收購糧食受到清廷巡船阻止,英軍艦向九龍炮台發動攻擊,賴恩爵率領水師連同炮台反擊,爆發九龍之戰,英軍在陣亡至少十七人之後退卻;之後多日雙方發生多次武裝衝突,清軍皆勝。事實上鴉片戰爭前清廷在廣東的防務充足,英軍才轉而攻擊中國沿海地區。賴恩爵抗英立軍功,職升副將;大鵬營主官原是參將,賴恩爵升副將後便需他調,林則徐不願調走賴恩爵,因此將大鵬營升格為大鵬協,並改駐九龍半島。到了1843年,因港島割讓後走私問題嚴重,兩廣總督耆英將原駐於南頭城赤尾村的官富巡檢司改為九龍巡檢司,遷回九龍半島駐守。大鵬協負責軍務,頂頭上官是全省武官第一把手廣東水師提督;巡檢司職司治安巡防,官富巡檢司原聽令於新安縣知縣,成了九龍巡檢司後歸廣東巡撫節制,比縣治還要高。此時九龍半島成了清廷在英國人面前管轄軍事與治安的重鎮,不過九龍半島當時並無官署,不論副將或巡檢司均要借用民居辦公;加上整個九龍半島只有九龍炮台一所,駐守兵員缺乏據點守備。為了加強防務與監視英國人在港島的活動,兩廣總督耆英於清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七日(1846年9月7日)上奏建築寨城,七月十八日接旨辦理,十月初七日興工,歷時八個月,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五月完成,是為九龍寨城。

九龍寨城是由兩廣總督耆英倡議興建而成,而根據梁炳華先生在研究近年在中國內地發現的一份「勘建九龍城炮台全案文牘」資料顯示,耆英對建城一事非常重視,特派廣東試用通判顧炳章、候補知縣喬應庚到九龍半島勘探建城地點。顧、喬二人經過詳細考察後得出結論,九龍炮台原址不宜擴建為規模較大的寨城。二人選定白鶴山(今華人基督教永遠墳場)南面的山坡為建城地點,以「地平土堅,風水亦利,既無墳田相礙,亦無潮水淹浸」。寨城的規劃亦一絲不苟,城寨原計劃「坐北向南,圈圍一百八十丈,高連垛牆一丈八尺,厚一丈四尺」;實際面積為長二百一十公尺,闊一百二十公尺,如平行四方形,牆高二丈,厚五尺至一丈。「城內開池,廣深各一丈,另水井二口。通衢街道俱舖石板。正北建武帝廟一所,東北角建副將、巡檢衙門署各一所。西北角建演武亭、大校場、軍裝火藥局並兵房十四間。東南、西南空地預備民居,毋致兵民互雜」。設瞭望台六座,分東、南、西、北四門,正門為南門,門額上有陽刻『九龍寨城』。至於武器設備方面,「東、西、南三面配炮三十二位,北面依山,無庸備炮」;但為安全計,在「城北添築腰牆一道,圈圍山頂周一百七十丈、高八尺,厚三尺,配開長形槍眼,旁設耳門,中建望樓,以杜抄襲」。而在修築寨城同時,工程尚包括鞏固原九龍炮台城牆、修葺官廳兵房、添易炮位,「足為城寨犄角之勢」;及在城東北角大竹園山及西南角尖沙嘴兩處設置煙墩,派兵駐屯作為策應。由官方記載可知當年興建寨城時選址嚴謹,計劃周詳,在考慮全盤軍事佈局之餘,連風水位置也很重視。至於築城石材,「准令工匠專於九龍寨附近開山取石」,「是以工價便宜」。寨城的工程費用全由廣東各地官紳捐資,至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十日止,共收洋銀四十六萬八千六百九十三兩,而建城總開支為三萬三千兩,盈餘的四十三萬兩中二十三萬餘兩封貯廣東省藩庫,另二十萬兩用於修建衙署炮台,範圍遍及肇慶、虎門、東莞、廣州城、新安等地,鞏固廣東省沿海防衛力量。最後在寨城落成同時,在城內設立「龍津義學」,吸引士人與居民遷入城內居住。

清廷在九龍半島修築了九龍寨城,對英國人在香港的發展非常不利。不過最早打入城寨的卻不是英國人,清咸豐四年七月二十六日(1854年8月19日)羅亞添乘太平天國戰事率三合會成員攻入九龍寨城,最後由大鵬協副將張玉堂率兵收復。不過更大的威脅接踵而來,1860年《北京條約》新增了割讓九龍半島的條款,九龍寨城之南劃界分治,界限街以南淪為英國殖民地,不過清廷仍能保著寨城與寨城以北土地,並於1873年興建「龍津石橋」,讓官兵可循水路入寨。但到了1897年列強紛紛向清廷要求租借土地,英國的條件是租借九龍半島以北土地,並以武力佔據舟山及福建為脅,清廷同意,但要求保留九龍寨城及城內駐軍,經交涉後英方同意,但加上寨城存在「惟不得與保衛香港之武備有所妨礙」一條,亦因此條文種下日後寨城爭拗的遠因。1898年6月9日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後,香港政府於1899年初開始接收新界,不過遇上新界鄉民武裝反抗,爆發大埔之戰,香港政府武力鎮壓,出動軍艦、炮兵,攻陷大埔元朗等地,導致多名新界鄉民死傷。事後港督卜力指責清廷兩廣總督譚鍾麟在移交新界時持不合作態度,並懷疑譚鍾麟暗中支持新界鄉民抗英行動,最後以清廷仍有九百官兵駐在新界,違反了寨城不得與保衛香港之武備有所妨礙條文,卜力指示駐港英軍司令加士居少將派兵佔領九龍寨城。1899年5月16日六艘軍艦運載皇家威爾斯輕滑膛槍隊及義勇軍進入寨城,驅逐城內清廷官兵,正式接收九龍寨城。1899年12月27日,英國政府發出樞密院令,宣佈九龍城成為香港殖民地的一部份,並於1900年2月20日刊憲。對於英國武力接收寨城,清廷當然提出反對,1900年李鴻章接任兩廣總督,並親到香港與卜力交涉,實行死纏不休,不過接著清廷困於「義和團事件」及與列強交惡,寨城的交涉才被迫中止。

英國人接收九龍寨城原是基於清廷違約,當初並無發展計劃。當年香港政府在接收寨城之後,只對城內居民登記,當時約有六十五戶居民,港府沒收了他們原有的地契,將新界土地法庭所發的新地契發予他們,及向他們徵收地租。到了1907年彌敦接任港督,開始發展九龍半島;二十年代港督司徒拔更提出「五年城市發展計劃」,在港九各處進行建設,其中一項工程是為城寨居民建立街市。到三十年代初期城寨周邊的寮屋區已被港府清拆,緊接著一連串城市建設計劃,而九龍城寨剛好在整個發展藍圖的中央位置,基於發展及改善城寨衛生條件,港府決定清拆城寨寮屋,並於1933年初通知居民遷走。惟因搬遷補償與安置未完善,部份拒遷居民於同年4月以「城內仍歸我國管理」為由,向當時的中華民國兩廣外交特派員甘介侯申訴,事件轉報外交部,當年中國困於中日衝突,外交部本想低調處理,交地方政府進行交涉。甘介侯翻查《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提出雖然當年英方武力接收寨城,但並未改變條約的原意,即九龍寨城土地並不在租借之列,港府不應單方面決定和執行有關城寨的計劃。英方對於甘介侯的抗議沒有作出回應,中國外交部遂將行動升級,向英國政府發出照會,申明中國擁有九龍城寨的管治權,並要求港府取消清拆計劃。英方考慮是雖有樞密院令作為管治城寨的法理依據,但若中方辯稱現在和未來管治城寨並不會對保衛香港的武備有所妨礙,港府管治城寨的理據便會削減。英方的對策是避免和中國展開對城寨治權的爭論,並認為只要城寨居民搬走,事件便可解決。港府於是加大賠償額及建屋安置,不過仍有居民拒遷,並繼續向中方申訴港府以恫嚇手段迫遷。此時的中國外交部長由汪精衛兼任,汪於1934年6月26日向英方發電報抗議港府迫遷,英方於8月23日向中方遞交備忘錄,否認有迫遷行動;9月7日中方以備忘錄回應,向英方提出討論城寨治權問題。對於要討論城寨治權這個惡夢,英方立場迴避,並欲加快遷拆行動,及將城寨改建為古蹟名勝,以杜絕中方取回城寨治權,不過搬遷進度緩慢。1935年6月初港府發出的搬遷通告,再度使爭議變得緊張,不過此時中英關係轉趨密切,中國政府向英國借款一千萬磅進行貨幣改革,並向英國入購軍火坦克以期和日本一戰,中英雙方外交部態度轉趨緩和,爭議僅在地方層面,即廣東省府繼續抗議港府迫遷,而港府繼續強硬否認,港督赫德傑與兩廣外交特派員刁作謙更因此鬧得勢成水火。1936年12月2日中國外交部次長徐謨向英駐華大使許閣森致函,其中剖析港府管治城寨的法理依據,質疑英國當年發出的樞密院令並沒有交待清廷官員在寨城駐守如何對保衛香港之武備有所妨礙,及官員基於甚麼情況被驅逐,所以英方佔據寨城並沒有充份的法理基礎!事實上當年被指妨礙保衛香港者仍清廷在新界駐軍而非駐寨城官兵,而譚鍾麟派兵進駐新界仍應卜力要求維持新界秩序以便移交,英方將新界駐兵與寨城駐兵混為一談,並以此指清廷違約及佔領九龍寨城,理由牽強。徐謨的信函像是打中了英方的死穴,赫德傑不得不採取謹慎態度,暫停清拆城寨行動,英方亦迴避中方抗議及要求談判,力圖以時間將爭議降溫。1937年3月赫德傑獲准採取必須措施以完成拆遷城寨,英方亦於4月26日致函知會中方,5月3日中方回應對港府無視於城寨問題的爭訟背景表示遺憾。由於雙方立場極為強硬,形成對峙局面,惟因中日戰爭爆發,城寨的交涉又再度中止。

抗戰期間港府繼續清拆城寨行動,至1940年城寨內只餘門牌39號石屋。不過更大的清拆卻由日本人來做,日治時期日本軍方拆下寨城城牆作為擴建啟德機場的材料。香港淪陷,爭議城寨主權誰屬並無意義。戰後英國不理中國反對,搶先接收香港。不過到了1946年9月,中方透露有收回城寨計劃,港督楊慕琦即時反應,發聲明否定。中方於9月17日公開聲明會採取各項措施恢復城寨的管治權,並由兩廣外交特派員郭華德與港督交涉,表明國民政府將派員進入城寨。港府為了堅決反對,於1947年11月27日向城寨居民發出限期遷出通知,引起城寨居民激烈反應,並召開記者會表明拒遷。1948年1月5日港府派出軍警以武力清拆城寨寮屋,對於此事郭華德奉命向港督作出抗議,而中方於1月8日發出照會,反對港府使用武力清場,及重申不會放棄城寨治權。之後中英雙方進入外交角力,中方建議將城寨改建為兩廣特派員公署轄下的一個公園,派有特派員辦公;及要求港府處理好受遷拆影響的居民。英國外交部回應認為治權和居民問題要分開處理,在交涉中英方立場反覆,外交部雖表示接受中方建議,港督及殖民地部反對。最後英方建議設立由兩國共管的「同盟公園」,不過管理公園的董事人數比例又有爭議,英方反對由中方委任的董事要比英方多,最後中方同意各派一人管理,惟英方仍猶豫,至7月24日前仍未對解決方案作出回覆。之後因國共內戰愈趨激烈,國府無暇再就城寨問題與英方商討。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英國是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國家,不過中英雙方並未再就城寨問題展開談判。直至1962年3月港府執行清拆城寨計劃,中國外交部於1963年1月發表措辭強硬聲明,指清拆九龍城寨是嚴重侵犯中國主權的事。當年港督柏立基遂建議將清拆城寨計劃擱置,維持現狀不變,以免觸怒中方。城寨的問題一直擱置至1983年7月展開的香港前途談判,九龍城寨的問題最終解決,香港回歸中國,九龍城寨在清拆後改建為九龍寨城公園。

 

漫遊九龍寨城公園相片
九龍城寨最終清拆是基於1987年香港政府與中國政府達成清拆寨城的協議,並於1994年完成工程。原址興建公園,並盡量保留寨城一些原有的建築物及特色。在清拆期間,古物古蹟辦事處發掘出一些寨城遺跡,其中最大收穫是兩塊於寨城南門出土的花崗岩石額,分別刻有「南門」及「九龍寨城」字樣;另外其他遺跡還包括原來寨城城牆殘存的牆基、東南兩門的牆基、一條沿寨城內牆伸延的排水溝及旁邊的石板街,文物如三座古炮、石樑、對聯及柱礎等亦被一一保留下來。公園於1994年5月動工興建,耗資七千六百萬元,以清初江南園林為設計模式,並邀請國內資深技工負責工程,以確保傳統的設計和構思能再次在公園中展現。公園佔地三萬一千平方米,以重修的一座三進衙門作為中心,共分為八個景區,分別為衙府緬昔、南門懷古、獅子窺園、棋壇比弈、生肖倩影、八徑異趣、歸璧半亭、四季同馨。公園至1995年8月竣工,1995年12月22日由香港總督彭定康先生主持開幕儀式,並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負責管理。

九龍寨城公園辦事處
電  話:2716 9962
傳  真:2383 5506
網  址:https://www.lcsd.gov.hk/tc/parks/kwcp/index.html
電  郵:kwcp@lcsd.gov.hk
導  賞  團:https://www.lcsd.gov.hk/tc/parks/kwcp/tour.html
公園平面圖:https://www.lcsd.gov.hk/tc/parks/kwcp/layout.html

開放時間
公園開放時間:每日上午六時半至晚上十一時
展覽館開放時間: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 (逢星期三休館)

從公園的正門「南門」進入,首先看到的是「公園碑記」,是一座記載公園歷史的碑牆。碑記背面是一幅照壁和前擺放的一個城寨模型。兩項均是2009年4月19日開始的「千面小城展覽」戶外展區展品,照壁是城寨清拆前樓宇的剖面圖,可見蝸居的情況;模型是銅鑄的,仿照城寨清拆前的建築物造成。碑記旁是「南門懷古」景區。南門懷古展覽場是一大面積的天井,保留有當年城寨內密麻麻的樓宇鋼筋水泥遺跡,反映「三不管」年代,城寨內三萬多低下階層人士的居住環境;同場放有在城寨出土的「南門」及「九龍寨城」花崗岩石額。碑記正面是「衙府緬昔」景區,衙府是當年大鵬協副將及九龍巡檢司的官署,建築物是三進四廂設計,牆身及柱礎用青磚及麻石建造,屋頂樑架則為傳統木材結構,上鋪素燒的筒瓦和布瓦。寨城自香港政府接收後,衙門曾被用作多種慈善用途,其中包括教會窮人院(廣蔭院)、老人院、寡婦和孤兒收容所、義學、診所及在清拆前作為老人中心。至1996年10月4日被列為法定古蹟,現作為公園辦事處及展覽館。展覽館主題為「千面小城展覽」,共設有六個展覽館,衙府內中堂是一號展覽館,介紹寨城的歷史及清拆前居民生活情況。穿過中堂後是兩排石屋,一邊是二至四號展覽館,分別介紹寨城的橫街窄巷;城內的家庭式工業,包括小型麵廠、糖果廠和無牌牙醫診所;與城寨樓宇天台等。石屋盡頭第三進廳堂是五及六號展覽館,以互動形式展示寨城的古今變遷,參觀六號展館人士只需在屏幕前隔空輕觸,便有不同的資料顯示。

相片

相片

公園的正門為南門,寨城南門開於八卦的離宮丙方,為延年門,主益壽。

南門進入後,擺在面前的是九龍寨城公園碑記,述記公園的歷史。

 

 

 相片

相片 

碑記後是「千面小城展覽」的照壁,展示城寨清拆前樓宇的剖面圖。 

照壁前的銅鑄模型,重現城寨清拆前的外貌。

 

 

相片

相片

南門懷古展覽場,保留當年城寨內樓宇鋼筋水泥遺跡。

清拆城寨時掘出的「南門」及「九龍寨城」花崗岩石額。

 

 

相片

相片

保留的大鵬協副將及九龍巡檢司的官署,現成法定古蹟。

官署門楣上的【ALMSHOUSE】(廣蔭院)字樣,顯示官署的滄桑變化。

 

 

相片

相片

官署正門兩旁各擺有一座雕花木轎,不知是不是官轎呢?

官署正門擺的古炮,不知還能發炮嗎!

 

 

相片

相片

官署前開有的古井,以前是守城命脈,現時只是展品一座。

古井旁擺放的「龍津義學」石牌,憑弔一點名士風流。

 

 

相片

相片

進入官署後一度牆上的「壽」字,出自前清大鵬協副將張玉堂手筆。

一號展覽館內另一個出自張玉堂墨寶的「墨緣」石碑,原立於敬惜字紙亭內。

 

 

相片

相片

一號展覽館展出寨城歷史及清拆前居民生活情況。

展覽館擺有雅緻的雕花木椅、木桌及木屏風,形造古雅氣氛。

 

 

相片

相片

展覽館展出昔日九龍寨城的模型,展現城牆、官署、兵房等佈局。

穿過一號展覽館後的一排石屋,是二至四號展覽館。

 

 

相片

相片

石屋盡頭的五及六號展覽館,是互動展覽館。

互動展覽館的展覽屏幕,想不到古舊的石屋內如此新科技。

官署東面是「獅子窺園」景區,以獅子山為背景,襯托古典建築的「邀山樓」。過了邀山樓就是「童樂苑」,亦即是「生肖倩影」景區,區內擺有以青白石製成十二生肖動物,代表不同年分出生的人;十二生肖的佈局是根據中國堪輿術的「天干」和「地支」排列。「童樂苑」向東是寨城東門所在,前設有「海濱鄒魯」牆碑;向南行是一座小山崗,是「八徑異趣」的「松徑」所在,山崗頂是「敬惜字紙亭」,亭側有張玉堂撰寫之敬惜字紙銘碑。「童樂苑」北面是「棋壇比弈」景區,是四個以卵石鋪設而成的地上棋盤。圍繞棋區是幽雅的園林建築,設有長廊庭台,園林樹木與卵石小徑,真是個下棋靜思的好地方。園林設有「八徑異趣」的「玉蘭花徑」,對面是「橘中秘亭」,兩旁設有兩個石雕,分別是「天作之合峰」及「鸞鳳和嗚峰」。遊完庭廊園林,再觀賞完石雕,旁是公園洗手間,認真方便。

相片

相片

「獅子窺園」景區的「邀山樓」,樓高兩層,古典宏偉。

「邀山樓」地面層放有的人力車展品,不知喻意為何。

 

 

相片

相片

「童樂苑」內青白石製成十二生肖動物,造形趣緻。

「鄒魯」喻意文化昌盛之地,「海濱鄒魯」仍沿海文化名城之意。

 

 

相片

相片

公園東正門,早說過九龍寨城當年興建時很著重風水佈局,所以各門位置並不對稱,而東門實際是向東南方向的巽門。

公園的巽門,寨城風水以白鶴山為主山,東南直對鯉魚門水口,歸於巽位,山水氣脈均佳,東門開於巽宮巽方,為生氣口,主營昌。

 

 

相片

相片

位於小山崗的「松徑」,是「八徑異趣」的景點之一。

山崗頂的「敬惜字紙亭」,由大鵬協副將張玉堂捐廉所立。

 

 

相片

相片

張玉堂撰寫的「敬惜字紙銘碑」,提醒人們要敬愛文人的心血。

「棋壇比弈」景區,棋盤面積大可予遊人以身代棋,來個真人對弈。

 

 

相片

相片

幽雅的園林建築與長廊庭台,環境互相襯配混為一體。

「八徑異趣」的「玉蘭花徑」,樹影婆娑而玉蘭飄渺。

 

 

相片

相片

「天作之合峯」,獨峰一座不見天作。

「鸞鳳和嗚峯」,似異形多點。

 

 

 相片

相片

「橘中秘亭」,不見幽秘,倒是乘涼的好地方。

公園內設有的洗手間,鄰近東門,予人方便。

官署北面是公園的北門,設有一座黃石疊砌而成的假山,名為「龍城鎮將」,形態似是兩位大將軍左青龍及右白虎,意在保護九龍城寨的居民。官署西面是「廣蔭庭」,亦即是名為「四季同馨」的景區,庭內佈局尤如「園中園」,展出四季花卉及中國傳統嶺南盆景藝術。繞過「廣蔭庭」是西面庭園,穿過圍牆的斜道到達「六藝臺」,「六藝臺」是一個大庭園,設有長走廊掛上介紹寨城歷史的圖片與文字,並設有「竹桐軒」與「潘靈卓峯」兩個景點。「六藝臺」西面是另一個大型園林庭臺,與西南的池塘樓角互相配合,構造出另一個清幽的世界。園林由一條長走廊圍繞,由「竹桐軒」起伸延至鄰近北門的「龍津亭」,長廊內有景點「玉堂亭」、「紅葉徑」、「龍津石橋」、「鄺日修峯」、「溪堂」;長廊外有「香花徑」、「韋倫峯」等。園林南面是公園內的園池,園池仿江南風味設計,瀑布池塘,小橋樓角,一動一靜,古意盎然。池上小亭樓角名為「龍南榭」,樓內擺放2008年陝西省省長送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國寶級禮物「軒轅聖簋」。鄰近「龍南榭」設有「八徑異趣」的「蕉葉徑」,由園池往東走,會經過「八徑異趣」的「石榴花徑」,及兩口古井,之後到最後一個景區「歸璧半亭」,區內景點為「魁星半亭」及「歸璧石」。魁星是指北斗七星中的首四顆星,相傳是保佑士子考試及第的神祇。而「歸璧石」乃石中上品安徽長興的太湖石所造,名歸璧喻意香港回歸中國。

相片

相片

公園的北門,寨城北門開於坎宮伏位壬方,主興旺。 

「龍城鎮將」,外形模仿兩個大將軍左青龍及右白虎,具門神作用。 

 

 

相片

相片

「廣蔭庭」內的花卉與園景盆栽,矮樹叢的造形有模仿龍與鳳的形態。

「廣蔭庭」內設有一條長二十五米的青皮「竹徑」,為「八徑異趣」之一。

 

 

相片

相片

庭內設有「劉知三峯」,紀念中華傳道會劉知三牧師在城寨服務的事蹟。

「廣蔭庭」圍牆外的「紫薇花徑」,雖未開花也覺艷麗。

 

 

相片

相片

與「廣蔭庭」毗鄰的是「六藝臺」,長長的庭廊,用作展覽寨城歷史。

「潘靈卓峯」,紀念英國人潘靈卓女士在城寨傳教及幫助吸毒者。

 

 

相片

相片

「六藝臺」內設有「竹桐軒」,供遊人健身之用。

位於北門的「龍津亭」,簡樸古雅,頗有隱世遁跡之意。

 

 

相片

相片

圍繞園林的長廊與庭台,簡潔雅緻。

「玉堂亭」,因紀念昔日守將張玉堂而命名的。

 

 

相片

相片

「溪堂」,古雅的對聯,磨砂玻璃木屏風,是園內怡情養情之地。

「鄺日修峯」,紀念聖公會聖三一堂鄺日修牧師在城寨辦學及濟貧的事蹟。

 

 

相片

相片

「龍津石橋」,迷你板的石拱橋,名過其實。

石橋下溪水潺潺,魚兒自得其樂在地享受大自然。

 

 

相片

相片

刻在石碑上由守將張玉堂題的詩文,可見清代武將一樣通文墨。

園內路徑以五十年代路名命名,如龍津二路、西城路、龍南路等。

 

 

相片

相片

「龍南榭」,池上小亭樓角,連接曲折小橋讓遊人賞景。

「龍南榭」前瀑布、水池、樹影,動靜配搭恰到好處。

 

 

相片

相片

「軒轅聖簋」,「簋」是古代的盛食器與禮器,是極重要的禮物。

園池旁設有蕉葉徑,亦是園內「八徑異趣」之一。

 

 

相片

相片

「歸璧半亭」景區的「魁星半亭」,現時沒了科考,弄過半亭也覺趣味。

「歸璧半亭」景區另一景物「歸璧石」,喻意香港回歸如「完璧歸趙」。

 

 

相片

相片

「八徑異趣」的「石榴花徑」,石榴夏天開花明艷如火,增添夏色。

公園的西門,現不開放。寨城西門開於乾宮乾方,主高爵厚祿。

 

交通路線相片

交通工具

 交通說明

 

復康巴士

東正道、東頭村道或賈炳達道下車。

相片
巴士東頭村道下車:1,10,11K,85C,113 
聯合道下車:11D,11K,75X,85,85A,85B,85C,891
太子道東下車:1A,2A,3B, 5,5C,5D,6D,9,11,11B,11D,13D,14,15,16,17,21,24,26,27,28,40,42,61X, 93K, 95,98C, 101,106,107, 111,116, 203E,296C,297,796X,A22,E23
九巴路線搜尋:http://www.kmb.hk/tc/
專線小巴港鐵九龍塘站:25M 
港鐵樂富站:39M
九龍專線小巴路線搜尋:http://www.i-busnet.com/minibus/nt/

 

無障礙設施相片
九龍寨城公園雖是重建古蹟,而且建於九十年代,不過無障礙設施就很足夠。就以官署為例,正門門檻拆去一段,並設有斜板,進入官署內的庭園亦設有斜板,輪椅人士可以無障礙地進入官署,直達一號展覽館,這是本地古蹟建築物中少有的做到登堂入室的設計。不過一號展覽館後的通道有門檻障礙,而第二至四號展覽館因是舊屋門前有一級障礙,五及六號展覽館門前有梯級障礙,出入可能需要在場工作人員協助。不過整個公園各個景區輪椅人士均可到達,只是有些路面是斜路,但斜度不大。就算位於山崗的「敬惜字紙亭」,也設有「光明三巷」及「光明四巷」兩條山坡斜路可達。公園亦設有地圖告示,指示那些路段是有梯級障礙的,並可以從那些路徑繞過,若想更方便可在遊園前下載公園地圖那就一定無問題。公園內設有洗手間,提供障殘人士洗手間,另外位於東正道的公廁,亦設有障殘人士洗手間,所以遊覽公園,是很方便的。

相片

 相片

官署正門前設有的斜板,遠處可見門檻已被拆去。

進入官署後,庭園設有兩塊斜板,讓輪椅人士可以直達一號展覽館。

 

 

 相片

 相片

官署前的廣場部份,旁是「南門懷古」及「公園碑記」,路面平坦。

公園內的通道,名為卵石砌成的小徑,有部份是斜路,斜度不高。

 

 

相片

相片

公園內的地圖告示,指示那些路段有梯級,那些路段是無障礙的。

往來「歸璧半亭」景區的通道,設有斜道連接拱門。

 

 

相片

相片

連接「六藝臺」的長走廊設有的斜道,方便遊覽展覽品。

「廣蔭庭」連接「六藝臺」的斜道,圍牆另一邊通道是梯級。

 

 

相片

相片

公園內設有的公廁,設有障殘人士洗手間。

位於東正道的公廁,鄰近公園東門,亦設有障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

 

無障礙評分級別:相片相片相片相片 ( 1為最差 ~ 5為最好 )

 

總括評語相片
九龍寨城公園是個重造的古蹟,雖力求保留遺跡及展覽當年的模樣,不過說實在的仍相差很遠。走在公園感覺到的是園景設計非常卓越優美,卻甚難體會當年九龍城寨內樓宇密集,生活迫人的那種實況,或感受到九龍寨城作為軍事要塞險要的一面,當然更難體會到當年中英雙方在寨城問題上的勾心鬥角、寸步不讓的爭鬥過程。寨城公園總給人的是舒適安逸、寧靜怡人的感覺,仿佛從來沒有發生過大事件似的。所以遊寨城公園,還是玩樂的好,放開懷抱欣賞那些別緻的園林池塘樓臺景色之後,再到九龍城品嚐美食,過去的事還是由他過去的好!

 

本會無障礙調查網頁:
九龍寨城公園: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12975
賈炳達道公園: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12974
侯王廟: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2284
石鼓壟道遊樂場: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1142
東正道公廁: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13557
龍崗道公廁及垃圾收集站: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13292
太子道東行人隧道-橫過太子道東: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14164
南角道障殘人士專用停車位: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13558
侯王道障殘人士專用停車位: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13559

                                                                                                         
相片    狂石齋寒士煮石山農(盧景堯)       

                                                                                                            

 
 
 
 

 

 

 
 
歡迎蒞臨堅毅貓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