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資訊

無障礙好去處

細味屏山文物徑

2013年11月01日

涼風輕吹送走了炎炎夏日,不經意又到秋高氣爽的季節。秋日是四處郊遊的好日子,上期介紹屯門,今期是時候介紹元朗的郊遊景點了。元朗與大埔均是昔日新界的傳統氏族聚居地區,元朗更是新界大族鄧族的發源地,歷史淵遠,留下的古蹟文物很多。之前介紹過元朗錦田鄧族,現在介紹的是位於元朗屏山的鄧族。屏山鄧族與錦田鄧族同氣連枝,在毗鄰的鄉郊各自繁衍;十九世紀屏山鄧族曾有輝煌的科舉成就,並為區內留下不少供人憑弔的古蹟。這些古蹟經規劃下串連成「屏山文物徑」,讓遊人更能全面認識屏山鄧族的歷史面貌。


鄧族源流考相片
根據鄧氏族譜記載,鄧氏的先祖是軒轅黃帝的後人,其本源出自殷商皇族子姓。商朝時(約公元前1350年)商王武丁分封他的叔父曼為鄧侯,封地鄧城(今湖北省襄樊市鄧州市),是為鄧國。西周時鄧國與周王室及其他姬姓諸侯國關係密切,春秋時期鄧國是活躍的小國。西元前678年鄧國被楚國所滅,遺族多以亡國號為姓,是為鄧姓起源。秦代設置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市);西漢時南陽郡管轄範圍包括鄧國故土。所以鄧族至今均以南陽郡為鄧族發源地,並尊鄧曼為鄧族始祖。東漢年間鄧族第四十七世祖鄧禹輔助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推翻王莽政權,因功官拜大司徒、後封高密侯。東漢明帝繼光武帝位,拜鄧禹為太傅,鄧禹死後追封為元侯。此乃鄧氏宗祠大門對聯「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勳名」所傳頌的故事。

 相片

 相片

 屏山鄧氏宗祠大門對聯點示的是鄧族的本源與鄧族顯貴的事蹟。

宗祠內的展覽資料,略述鄧族由江西遷廣東再分支至屏山的世系。


屏山的故事相片
至於屏山鄧族與錦田鄧族均是源自江西省吉水縣白沙村。北宋初年,鄧族八十六世祖鄧漢黻由江西吉水遷居廣東,是為鄧族粵派一世祖。鄧漢黻曾孫鄧符協於北宋年間在今天新界元朗錦田定居,是為粵派四世祖。鄧符協有兩子,長子名陽、次子名布。兩子各有一子名珪及瑞。鄧珪有兩子元英及元禧,鄧瑞有三子元亮、元禎及元和,合五大房,為鄧族粵派七世祖。據說鄧元亮子鄧自明曾被追封為「稅院郡馬」,後人因而繁盛,散居於錦田、屏山廈村、粉嶺龍躍頭及大埔大埔頭等地。至於屏山鄧族則源自鄧元禎一房,鄧元禎亦尊為屏山派開基祖。南宋年間(公元十二世紀後半期),原居於錦田的鄧族五大房,除元亮一房部份子孫外,均有意遷出錦田,另覓土地開基立業。據說當年鄧元禎聽從堪輿師的指點,與子鄧從光(字萬里)一同尋找建村地點。二人到達屏山後發現屏山風水極佳,晚宿屏山時聞得鹿的叫聲,「鹿鳴」在古時寓意科舉高中,因而選定在屏山開基建村。屏山鄧族最初聚居於坑頭村及坑尾村,經八百多年子孫繁衍,陸續建立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洪屋村、塘坊村、新村和新起村,合稱「三圍六村」。屏山鄧族人丁興旺,歷代人才輩出。如屏山鄧族二十世祖鄧瑞泰(字輯伍),於清嘉慶年間(公元1804年)高中武舉人,是屏山第十五名武舉人,授官武略尉衛守府。鄧輯伍生有六子,六家子孫多有中文武舉人者,時人稱頌「祖孫父子兄弟叔侄文武登科」。除了科舉興旺,屏山鄧族先後建立多所傳統中式建築如鄧氏宗祠、聚星樓、覲廷書室、洪聖廟、楊侯古廟、愈喬二公祠、聖軒公家墊、述卿書室、五桂堂、燕翼堂等,大部份保存至今,稱得上文物薈萃之地。

鄧族定居屏山後一直以務農為生,除屏山一帶的土地可供耕種外,據族中長者憶述早年有族人開闢耕地可遠至青山屯門等地者,他們會在耕地築建耕寮暫居,在收成後才回到屏山。早年屏山有河道可出海,今天的聚星樓所在位置當年原是船隻靠泊的碼頭所在,設有市集商店以及客棧,非常繁盛。當年屏山先輩在收成季節會用船將遠方耕地出的穀物與海河的魚獲用船運到碼頭上岸,在市集交易。上世紀因河道淤塞,屏山的水道交通式微,居民主要集中在屏山種植稻穀及蔬菜。據記載屏山的農田一年四季可以種不同的農作物,如初春三月種稻米、暑夏六七月種糯米,入秋九月種菜等。上世紀七十年代因興建大欖涌水塘,供應屏山的水源斷絕,屏山再種不出稻穀,居民只有種植蔬菜。上世紀七十年代是屏山居民最艱苦的年代,族中長者憶述當年種菜的苦況。當年收成的蔬菜會經青山公路運到位於長沙灣的漁農處蔬菜統營處,但當年的漁農處並不包銷所有運到的蔬菜。農民只能在場內擺賣蔬菜,等商人收購。有時無人收菜,等上幾天蔬菜變壞要全丟棄,既不賺錢,還要賠運費,非常悲慘。上世紀戰後本地因米糧價格大跌,新界居民棄耕的情況很普遍。當年香港政府為了安撫新界人,批出很多往英國以及歐洲的工作簽証,讓新界人到歐洲謀生。當年許多屏山族人為了生計,為了家人,紛紛踏上這條離鄉別井之路。他們到了歐洲多數從事飲食業,並在當地定居入籍。時至今天,許多屏山鄧族都成了「外籍人士」,只在過年節和祭祖的日子,才回來屏山與親人宗族團聚。回溯鄧族先祖因中原戰亂向南方遷徙,遷入江西福建成為客籍。江西鄧族秉承客家民風,族人分支遷到各地開拓新居地,其中一支由江西至廣東、至錦田再至屏山、再遠至歐洲。當年鄧漢黻公南遷之際,可會想過後人不止南遷,還會遷到世界各地呢?

相片

相片

昔日鄧元禎一房認為屏山風水極佳,有利子孫繁衍,因而遷徙到此開村。

      從昔日照片可見當年屏山坑頭與坑尾村的佈局,一排的村屋,靠山向田

 

 

相片

相片

屏山鄧族出仕者眾,宗祠內的「屏山鄧氏宗祠子孫科舉功名/官階榜」列出歷年鄧族任官紀錄。

鄧氏宗祠前僅餘的功名碑,當年英國人接收新界時曾在屏山大肆搶掠,歷代功名牌匾文物多被破壞。

 

 

相片

相片

昔日屏山的水道與碼頭消失,原有的墟市曾搬到宗祠經營,最後式微,僅餘數個攤檔標示墟市的痕跡。

宗祠前躺著的一尊古炮,據說是當年村民反抗英軍接收新界時用過的火器,尊為「香港第一英雄炮」。


漫遊文物徑相片
屏山文物徑的出現,源於1978年重修覲廷書室開始。當年屏山鄧族與香港政府合作重修書室,之後又合作修繕宗祠及聚星樓,這種合作逐步將分散在屏山的一座座古蹟建築物修復起來。其後在古物諮詢委員會提出,由香港賽馬會及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出資贊助,並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和建築署負責籌備和安排,加上屏山鄧族的支持,終於在1993年設立屏山文物徑。屏山文物徑於當年12月12日開幕,是本地首條文物徑。全長約1.6公里,蜿蜒穿梭坑尾村、坑頭村季上璋圍之間。總計列入屏山文物徑的古蹟文物有12項,分別是屏山鄧族文物館、洪聖宮、述卿書室前廳、覲廷書室、清暑軒、鄧氏宗祠、愈喬二公祠、楊侯古廟、古井、上璋圍、社壇及聚星樓。全是過百年歷史的古建築,部份己列作香港法定古蹟,是很值得遊覽的本地文化遺產。

相片

相片

 屏山文物徑是香港首條文物徑,穿連屏山的古蹟文物,保存傳統與文化。

 漫遊文物徑除了看介紹的古蹟外,也可以留意不見經傳的古屋與遺跡。

相片

相片

  例如這些以青磚砌成的古屋,少有地排列成小巷舊牆,漸漸清失於時代中。 

 走過村落意外發現這度完好無缺的古董門「趟櫳」,甚是驚喜。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相片
屏山鄧族文物館位於屏山坑頭村的小山崗上,前身是1899年4月22日落成的舊屏山警署,亦是文物徑內唯一的英國式殖物地建築。舊屏山警署是新界現存的一所戰前警署,曾供警務處多個部門使用,包括分區警署、培訓中心、警犬隊及新界北交通部等。2002年底正式移交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並改建為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於2007年4月15日正式開放供公眾免費參觀。文物館保留原戰前警署簡潔的建築風格,外牆白色,屋頂是金字瓦頂中式瓦片;共有三座建築物,主樓與附翼大樓均是雙層建築,兩座相連,下層是展覽場地,上層用作文物館行政辦公之用,不對外開放;附翼大樓旁是另一座單層獨立建築。主樓現用作介紹屏山鄧族的屏山鄧族文物館;附翼大樓用作屏山文物徑展覽室,分有三個展覽室,介紹屏山文物徑及舊屏山警署;獨立建築用作社區文物展覽室,亦分有三個展覽室,介紹區內學校或社區團體提供的專題展覽。

地址:新界元朗屏山坑頭村
電話:2617 1959
傳真:2721 6216
電郵:amo@lcsd.gov.hk
網址:https://www.amo.gov.hk/b5/pingshan.php
位置圖:https://www.amo.gov.hk/b5/pingshan_04.php

開放時間︰
三月至九月: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
十月至二月: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
休館:星期一(公眾假期除外)及農曆新年初一及初二

相片

相片

屏山鄧族文物館位於小山崗上,要走這條斜度很高的斜路才到達,非常吃力。 

 文物館前身是二戰前興建的警署,簡潔的兩層高英國式殖民地建築風格。

 

 

相片

相片

 附翼大樓也是兩層高開放式走廊設計,與主樓相連,地面層用作展覽館。 

  展覽館內有介紹屏山鄧族及文物徑的展覽,介紹鄧族歷史、風俗與文化生活。

洪聖宮相片
洪聖宮乃屏山鄧族祖業,位於屏山坑尾村,鄰近屏廈路。根據廟內匾額上所載年分推斷,屏山洪聖宮可能建於清乾隆丁亥年(公元1767年),至今已有逾二百多年歷史。現存結構於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重修而成,至1963年再大事修葺。洪聖宮結構為兩進式建設,中有天井,有別於本地其他廟宇,洪聖宮天井保留原有開放式設計,有較佳的採光及通風效果,是屏山洪聖宮最大特色。屏山洪聖宮供奉的是海神洪聖,洪聖本名洪熙,唐代的廣州刺史,為官清廉,因計算和預測天文氣象準確,漁民和商旅都獲益不少,死後追封為「廣利洪聖大王」,民間普遍供奉為海神。

相片

相片

 位於屏山的洪聖宮,供奉海神洪聖爺,簇新的外貌應是剛整修完畢。

 洪聖宮特色是開放式天井,還有這度彩繪擋中,色彩鮮艷,畫功精緻。 

 

相片

相片

 廟內刻於清同治年間的「重修洪聖宮題名記」石碑,顯示重修年份是1866年。

 廟內一邊安置有大鼓及青銅雲板,是廟宇的法器,年份不知。

述卿書室前廳
相片  述卿書室原位於屏山塘坊村,建於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以紀念屏山鄧族廿一世祖鄧述卿。書室是鄧族人接受教育的地方,亦是培養族中子弟投考功名之處。上世紀書室日久失修,於1977年拆卸,只保留前廳。現今原書室已改建為民居,但從保留的前廳上精美細緻的裝飾、壁畫、木刻斗拱和檐板等,可以想像當年書室華麗的氣派。

相片

相片

 位於屏山塘坊村述卿書室前廳,遺落於民宅中,掩蓋書室昔日華麗的氣派。

        前廳頂的壁畫、陶瓷裝飾、黑色木刻斗拱等,手功精細,可惜深藏民間。

覲廷書室相片
覲廷書室位於屏山坑尾村,是屏山鄧族廿二世祖鄧香泉為紀念其父鄧覲廷而興建,於同治年間(公元1870年)落成,兼作教育及祭祀祖先的雙重作用。興建覲廷書室的年代,屏山鄧族十分富裕,有多人中科舉,所以不止覲廷書室,屏山一帶當年建了多間書室。書室功能是培養族人考科舉進身仕途,從而提升家族的社會地位。1904年清朝廢除科舉制度,但書室仍負起教育族中子弟的功能,直至二次大戰後。覲廷書室是兩進式建築,中為庭院,以青磚建造,主要柱子用花崗石建成。室內的祖龕、斗栱、屏板、壁畫、屋脊裝飾、檐板和灰塑等別具特色,為當時工匠精湛的傑作。

開放時間:
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及下午二時至五時
農曆新年初一至初三休息

相片

相片

 覲廷書室是屏山鄧族在十九世紀興建的多間書室中,規模較大較華麗的一所。

        書室兼作教育及祭祀祖先的雙重作用,中堂位置至今仍保留供奉祖先的祖龕。

 

 

相片

相片

 書室正中頂上的橫匾「崇德堂」,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立,歷史悠久。

  書室內的書房,共有四間,看書房木門上的彩色雕刻與繪畫,非常清雅。 

相片

相片

  書室內設有閣樓,看閣樓的板窗上的雕刻與繪畫,又是另一種風格。

 屏山在十九世紀建有多間書室,如這間聖軒公家墊,只是不對外開放。 


清暑軒相片
清暑軒與覲廷書室毗鄰,比書室稍遲落成,用作到訪賓客及鴻儒的下榻居所。清暑軒樓高兩層,呈曲尺形,雖是獨立建築,但第二層設有通道與覲廷書室相連。除廂房和大廳外,更設有浴室和廚房等。建築物由於用作客房,故裝飾華麗,其木刻、壁畫、灰塑、漏窗、斗拱等裝飾充分顯示出本地仕紳華宅的氣派。

開放時間:
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及下午二時至五時
農曆新年初一至初三休息

相片

相片

 清暑軒位於覲廷書室,用以招待訪客,規模比覲廷書室更大。 

 清暑軒正門通道擺有兩排科舉木牌,數量不多,氣勢很大。 

相片

相片

 軒內面積非常寬敞古樸,大廳的石柱與樑上裝飾,流露出華麗的氣派。 

    軒內房門頂上的裝飾,飾物是傳統的花卉,風格有點西化,使人眼前一亮。

 

 

相片

相片

  建築物物另一邊是浴室及廚房,門頂裝飾也不馬虎,加上簡潔的漏窗。

        廚房設有的灶頭,一排三個大鍋位置,可見全盛期可以招待多人食宿。

鄧氏宗祠
相片    鄧氏宗祠位於坑頭和坑尾兩村之間,是屏山鄧族的祖祠。據屏山鄧氏族譜所載,宗祠由鄧族五世祖鄧鴻遜(字馮遜)興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鄧馮遜於元朝初年官至福建方伯(正二品布政司布政使、後追加一品),為了維繫族人因而倡議建祠。鄧氏宗祠建築宏偉,是本地最大祠堂之一。宗祠建築是三進兩院式建築,四周牆壁以青磚建成。正門前兩旁是鼓台,是舉行隆重禮儀時樂師鳴鼓奏樂之處。鼓台設有兩柱支撐瓦頂,邊牆壁底部以紅粉石粉飾,取其吉祥之意。最具特色的是宗祠正門沒有門檻,而設三級石級,前院有紅砂岩通道,是昔日皇朝時的正一品官規格,顯示過往屏山鄧族中曾有身居朝廷要職者。建築物三進大廳上的樑架雕刻精美,刻有各種動植物和吉祥圖案,屋脊皆飾有石灣鰲魚和麒麟。後進祖龕供奉著鄧族先祖神位。1990至1991年間,鄧氏宗祠曾大事重修。至今鄧氏宗祠仍用作祭祖、慶祝節日、舉行各種儀式及父老子孫聚會等用途,並於2001年12月14日列為法定古蹟。

開放時間︰
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及下午二時至五時
農曆新年初一至初三休息

相片

相片

      鄧氏宗祠與愈喬二公祠兩座宗祠並立於屏山坑頭村內,成就不凡氣勢。

    宗祠前的基座,據屏山父老憶述此基座曾豎立旗幡,讚頌文舉人鄧寶琛。

 

 

相片

相片

  宗祠正門無門檻,設有梯級,天井是紅砂岩通道,這是昔日皇朝正一品官的規格。

 宗祠後進大廳供奉先祖的祖龕,頂排供奉鄧漢黻、鄧元禎及鄧萬里三大神主牌。 

相片

相片

宗祠屋頂的屋脊、屋簷、檐板、隔架科等裝飾華麗精緻,是難得的傳統文化遺產。 

宗祠內一塊於九十年代由鄧族元禧房敬贈的牌匾,寓意宗族間兄弟手足情義長存。


愈喬二公祠相片
愈喬二公祠與鄧氏宗祠並排而立,由屏山鄧族十一世祖鄧世賢(號愈聖)和鄧世昭(號喬林)兩昆仲於十六世紀初興建。二公祠除用作祠堂外,亦曾闢作私塾供族中子弟讀書之用。1931至1961年間,二公祠是屏山達德學校原校址。愈喬二公祠建築是三進兩院式建築,與鄧氏宗祠結構和規模相若。據祠堂正門石額所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曾進行大規模修葺,但仍基本保持原來的結構和特色。二公祠其後曾多次進行維修,而全面的修繕則在1995年完成。愈喬二公祠於2001年12月列為法定古蹟。

開放時間︰
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及下午二時至五時
農曆新年初一至初三休息

相片

相片

鄧氏宗祠的愈喬二公祠,規模和建築與鄧氏宗祠相若,門也是無門檻的。

二公祠屋頂簷前的獅子泥塑與宗祠屋脊上的鰲魚互相呼應,彰顯顯赫家勢。 

 

 

相片

相片

公祠內高掛鄧蓉鏡於清同治十一年祝賀屏山鄧氏夫人六十大壽的賀帳,雖是複製本也反映當年的顯貴。

高懸大堂的翰林院庶吉士功名牌匾,在錦田屏山廈村鄧氏宗祠均有懸掛,查蓉鏡乃東莞鄧元英一房後人。

楊侯古廟相片
楊侯古廟坐落於坑頭村,為元朗區六間供奉侯王的廟宇之一。相傳該廟已有數百年歷史,但確實修建日期已不可考。據廟內匾額顯示,廟宇曾分別於1963年、1991年及2002年進行大規模重修。廟內供奉的侯王來歷說法頗多,普遍認為侯王即宋末忠臣楊亮節,他因保護宋帝而捐軀,深受後人景仰而加以供奉。楊侯古廟結構簡單,只有一進三間,廟宇是開放式建築,三間分別供奉侯王、土地和金花娘娘。由於香火鼎盛,楊侯古廟在過去曾多次遭受祝融之災,最近才完成整修。

相片

相片

 屏山楊侯古廟,只簡單的一層廟堂,開放式一進三間建築,本地少見。

  楊侯古廟建築簡單,不過屋簷檐板、麻石枋頭與山水壁畫,都是精細之作。 

相片

相片

   廟內碑文顯示廟宇曾於1963年重修,不過因經常有火災而翻修不絕。 

  廟內除供奉楊侯王外,尚供奉金花娘娘,是華南地區供奉的送子女神。 

古井相片
在楊侯古廟前一口古井,位於往來上璋圍與坑頭村鄉村路旁。古井確實建造年代已難以考證,據屏山鄧氏族人相傳,古井原由坑頭村村民所建,早於上璋圍立村前已存在,曾一度是坑頭及上璋圍兩村食水的主要來源,現時只供參觀。

相片

相片

 楊侯古廟前的一口古井,是昔日村民食水來源。

  今天為保障安全,古井已封不用,僅供參觀。 

上璋圍相片
上璋圍由原居於屏山坑頭村的鄧氏族人分支所建立,位於坑頭村西面,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為屏山文物徑沿線唯一的圍村。上璋圍四周原有青磚築砌的圍牆環繞,圍內房屋分排而建,門樓及神廳位於中軸線上,布局整齊;圍牆外有護河,只在南面圍牆正中建有圍門入口。現今護河被填平,門樓和神廳已重建,但部分圍牆依然屹立,殘留著昔日圍村的面貌。要注意的是上璋圍內是私人物業,並不對外開放。

相片

相片

 上璋解作上等玉器,上璋圍是現文物徑內唯一的圍村,門樓重建,圍牆依舊。

   上璋圍前設有的一座一字形「影壁」,作用是擋煞及遮擋外間視線等。


社壇相片
在上璋圍西面不遠處設有一座神壇,供奉社公,即土地公(亦有稱伯公或福德公者)。社壇建築日期已不可考,據說有數百年歷史。傳統中國村落會設置社壇,用以祈求福澤及保佑闔村平安,亦作為村落的界線地標。社壇多為簡單的磚砌建築,多不設神像,只以石頭代表,規格較高的社壇兩側會有「鑊耳」山牆。

相片

相片

上璋圍西面的社壇,供奉社公,只以石頭代表,神壇基座有鑊耳形的山牆。

位於屏山塘坊村的社壇,同樣供奉社公,分別的是有神像,外形也是有鑊耳。




聚星樓相片
聚星樓又名文塔、文昌塔,坐落於上璋圍北面,鄰近港鐵天水圍車站,是本地現存唯一的古塔。據屏山鄧氏族譜所載,聚星樓是由鄧族七世祖鄧彥通所興建,已有超過六百年歷史。據鄧族父老相傳,聚星樓矗立的位置原是屏山河的河口,面對后海灣。潮水漲時河水甚深,可容千斤船通過,直達橋頭圍的拱橋。因水路方便,聚星樓原址曾發展出墟市。興建聚星樓的目的是擋北煞及鎮水災,加上可與青山的風水遙相配合,有助護佑族中子弟在科舉中考取功名。據說當年當村之時,堪輿師指出屏山左右各有小山,自成品字形,風水格局為「毛蟹局」,臨近海濱如寶藏在懷,有利子孫繁衍。惟面向青山尖而高大,旺火照蟹是為忌也,所以屏山原有的農家零落不發。堪輿師建議先立土地及侯王廟以緩解煞氣,之後建塔以化解。聚星樓以青磚砌成,呈六角形,高約13米。據說塔原有七層,但最高的四層卻在兩次颶風中塌下,之後村民依從堪輿師的建議,只保留餘下的三層。塔內下層設有神壇,供奉文昌帝及關羽帝君尊神像,中層供奉魁星。據民間傳說魁星是主宰功名的神,只要被魁星手中之毛筆點中便可高中科考。雖然如此,聚星樓只是一座風水建築物,並於2001年12月列為法定古蹟。

開放時間︰
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及下午二時至五時
星期二、元旦日、農曆新年初一至初三、聖誕日及聖誕翌日休息

相片

相片

 鄰近西鐵站的屏山聚星樓,是本地現存唯一的歷史悠久古塔,文物價值高。

古塔據說有助風水佈局,不過仍不敵時代轉變,連塔前水道碼頭都煙歿了。 


交通路線相片

交通工具

 交通說明

 

復康巴士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位於山崗上,要經過斜度很高的斜路,建議安排復康巴士前往及回程。

相片
建議安排復康巴士到達鄧氏宗祠前空地下車。
港鐵西鐵西鐵天水圍下車,沿聚星路前往聚星樓、上璋圍及文物徑。

 相片

西鐵天水圍站街道圖:http://www.mtr.com.hk/archive/ch/services/maps/tis.pdf
輕便鐵路610、614、615、751、751P。
屏山站:沿屏廈路前往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及坑尾村。
坑尾站:沿屏廈路前往坑尾村及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天水圍站:沿聚星路前往聚星樓及上璋圍。
輕便鐵路路線圖:http://www.mtr.com.hk/chi/getting_around/images/LR_routemap.pdf
港鐵車站為殘疾人士而設的設施:http://www.mtr.com.hk/ch/customer/services/free_search.php
港鐵巴士 K65 
輕鐵及巴士服務:http://www.mtr.com.hk/ch/customer/services/more_light_rail.html
九龍巴士53、276。 
九巴路線搜尋:http://www.kmb.hk/tc/
專線小巴33、34、35。 
新界專線小巴網址:http://www.i-busnet.com/minibus

無障礙設施相片
屏山文物徑的無障礙設施水平可說是好壞參半。縱觀整條文物徑,路面的情況無障礙的多,不過公開展覽的古蹟建築物,因是古代建成的,當年沒有無障礙的要求,到今天要改善也因為是文物古蹟自然改善不了多少。屏山文物徑的範圍涉及坑尾村、坑頭村與上璋圍,與另一邊的塘坊村,由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起計,經過屏廈路,之後主要路徑是鄉村汽車路,穿過圍村連接聚星路,路面寬闊的多,但亦有路面破爛及不足之處。先說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文物館的無障礙水平是不錯的,設有傷殘人士洗手間,梯級設有輪椅升降台,台階設有斜道供輪椅上落,不過因文物館位於山崗,前往文物館要經過斜度很高的汽車路,斜度達1比6,就算普通人走上去也感吃力,所以輪椅人士欲前往最好先安排交通工具前往及離開,是最不理想的地方,不過基於地形限制,要改善也不是件易事。

至於由屏廈路前往坑尾村及塘坊村,行人路面是平坦的,只是由行人路轉入坑尾村的下斜路緣是有障礙的,輪椅人士需取道一段汽車路才能到達,這方面是有待改善的。不過只要入得坑尾村,鄉村汽車路是無障礙的。由坑尾村經過坑頭村,再到上璋圍,路面是無問題的。由上璋圍出聚星路,路面有一段破爛,但不是不能通過。最後的問題是經聚星路到達聚星樓及港鐵天水圍站,這段路是一段汽車斜路,行人路部份是有障礙需要改善的。不過這段路日常汽車不多,暫時走一段汽車斜路還是可以的。

在文物古蹟上,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雖然設有無障礙設施,不過上落困難。至於文物徑內的古蹟項目,洪聖宮、述卿書室前廳、覲廷書室、清暑軒、鄧氏宗祠、愈喬二公祠、楊侯古廟、聚星樓都是古建築,都是有障礙的;上璋圍是不對外開放的,所以有障礙也沒太大關係。至於古井及社壇,因是開放式的建築故可以說是無障礙的。不過欣賞古建築物,主要都是看建築物的整體結構與外牆裝飾為主,進不進內是其次。而且訪談歷史,是知識的吸收,環境的障礙與否其實影響不大。

至於洗手間方面,位於鄧氏宗祠旁設有坑尾村公廁,公廁設有傷殘人士洗手間,是很方便的設施。至於另一個設有傷殘人士洗手間的公廁位於屏山新村,路程較遠。至於食肆方面,屏山的食肆不多,寥寥數間,而且有障礙的多。不過屏山文物徑路途不長,一般遊半天已夠。建議由鄧氏宗祠開始遊覽,穿梭坑頭及坑尾村,再經上璋圍往聚星塔,遊完後往西鐵站走,穿過天福路就是天水圍天耀邨,找個商場飲茶購物很容易消磨餘下半天閒。

相片

相片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的梯級是設有輪椅升降台的。

    文物館設有傷殘人士洗手間,無障礙設施不是不足,只是難於到館。

 

 

相片

相片

  屏廈路巴士站往坑尾村的行人路是寬闊平坦的,不過下斜路緣是有障礙的。

不過只要進入坑尾村,沿村的鄉村汽車路(文物徑的通道)均是無障礙的。

 

 

相片

相片

  楊侯古廟雖是有障礙的,不過前往的小徑可到達近距離欣賞古蹟。

 由上璋圍連接聚星路是鄉村汽車路,路面有破爛但不是不能通過。

 

 

相片

相片

  聚星塔前的汽車路也是無障礙的,只是往西鐵站要經斜度高車路。

位於鄧氏宗祠旁的坑尾村公廁,設有斜道及傷殘人士洗手間。

無障礙評分級別:相片相片相片  ( 1為最差 ~ 5為最好 )  


總結評論相片
屏山文物徑是本地第一條供公眾人士參觀的文物古蹟徑,串連屏山多個歷史悠久及甚具價值的古蹟文物景點,足以反映屏山鄧族在地區內的歷史與生活面貌。遊屏山文物徑,正式展覽的古蹟景點固然應該要看看,沒記載的也不妨尋幽探勝的找找看,碰碰運氣也好。不過最值得採訪的還是「人」,屏山尚有不少鄧族父老長者,都是很健談的。在遊文物徑的同時,不妨拜訪他們、和他們交談,體驗他們的生活和經歷,這是口述歷史,比記歷的史事和文物更接近歷史。看活的歷史,總比看文物古蹟生動和有趣,而且都是無障礙的。


本會無障礙調查網頁: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4127
屏山鄧氏宗祠: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4135
屏山愈喬二公祠: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4136
屏山洪聖宮: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4131
屏山楊侯古廟: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4181
覲廷書室: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4133
清暑軒: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4134
上璋圍: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4138
述卿書室前廳: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4132
聚星樓: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1037
坑尾村公廁: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4140

撰文:盧景堯

 

涼風輕吹送走了炎炎夏日,不經意又到秋高氣爽的季節。秋日是四處郊遊的好日子,上期介紹屯門,今期是時候介紹元朗的郊遊景點了。元朗與大埔均是昔日新界的傳統氏族聚居地區,元朗更是新界大族鄧族的發源地,歷史淵遠,留下的古蹟文物很多。之前介紹過元朗錦田鄧族,現在介紹的是位於元朗屏山的鄧族。屏山鄧族與錦田鄧族同氣連枝,在毗鄰的鄉郊各自繁衍;十九世紀屏山鄧族曾有輝煌的科舉成就,並為區內留下不少供人憑弔的古蹟。這些古蹟經規劃下串連成「屏山文物徑」,讓遊人更能全面認識屏山鄧族的歷史面貌。


鄧族源流考相片
根據鄧氏族譜記載,鄧氏的先祖是軒轅黃帝的後人,其本源出自殷商皇族子姓。商朝時(約公元前1350年)商王武丁分封他的叔父曼為鄧侯,封地鄧城(今湖北省襄樊市鄧州市),是為鄧國。西周時鄧國與周王室及其他姬姓諸侯國關係密切,春秋時期鄧國是活躍的小國。西元前678年鄧國被楚國所滅,遺族多以亡國號為姓,是為鄧姓起源。秦代設置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市);西漢時南陽郡管轄範圍包括鄧國故土。所以鄧族至今均以南陽郡為鄧族發源地,並尊鄧曼為鄧族始祖。東漢年間鄧族第四十七世祖鄧禹輔助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推翻王莽政權,因功官拜大司徒、後封高密侯。東漢明帝繼光武帝位,拜鄧禹為太傅,鄧禹死後追封為元侯。此乃鄧氏宗祠大門對聯「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勳名」所傳頌的故事。

 相片

 相片

 屏山鄧氏宗祠大門對聯點示的是鄧族的本源與鄧族顯貴的事蹟。

宗祠內的展覽資料,略述鄧族由江西遷廣東再分支至屏山的世系。


屏山的故事相片
至於屏山鄧族與錦田鄧族均是源自江西省吉水縣白沙村。北宋初年,鄧族八十六世祖鄧漢黻由江西吉水遷居廣東,是為鄧族粵派一世祖。鄧漢黻曾孫鄧符協於北宋年間在今天新界元朗錦田定居,是為粵派四世祖。鄧符協有兩子,長子名陽、次子名布。兩子各有一子名珪及瑞。鄧珪有兩子元英及元禧,鄧瑞有三子元亮、元禎及元和,合五大房,為鄧族粵派七世祖。據說鄧元亮子鄧自明曾被追封為「稅院郡馬」,後人因而繁盛,散居於錦田、屏山廈村、粉嶺龍躍頭及大埔大埔頭等地。至於屏山鄧族則源自鄧元禎一房,鄧元禎亦尊為屏山派開基祖。南宋年間(公元十二世紀後半期),原居於錦田的鄧族五大房,除元亮一房部份子孫外,均有意遷出錦田,另覓土地開基立業。據說當年鄧元禎聽從堪輿師的指點,與子鄧從光(字萬里)一同尋找建村地點。二人到達屏山後發現屏山風水極佳,晚宿屏山時聞得鹿的叫聲,「鹿鳴」在古時寓意科舉高中,因而選定在屏山開基建村。屏山鄧族最初聚居於坑頭村及坑尾村,經八百多年子孫繁衍,陸續建立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洪屋村、塘坊村、新村和新起村,合稱「三圍六村」。屏山鄧族人丁興旺,歷代人才輩出。如屏山鄧族二十世祖鄧瑞泰(字輯伍),於清嘉慶年間(公元1804年)高中武舉人,是屏山第十五名武舉人,授官武略尉衛守府。鄧輯伍生有六子,六家子孫多有中文武舉人者,時人稱頌「祖孫父子兄弟叔侄文武登科」。除了科舉興旺,屏山鄧族先後建立多所傳統中式建築如鄧氏宗祠、聚星樓、覲廷書室、洪聖廟、楊侯古廟、愈喬二公祠、聖軒公家墊、述卿書室、五桂堂、燕翼堂等,大部份保存至今,稱得上文物薈萃之地。

鄧族定居屏山後一直以務農為生,除屏山一帶的土地可供耕種外,據族中長者憶述早年有族人開闢耕地可遠至青山屯門等地者,他們會在耕地築建耕寮暫居,在收成後才回到屏山。早年屏山有河道可出海,今天的聚星樓所在位置當年原是船隻靠泊的碼頭所在,設有市集商店以及客棧,非常繁盛。當年屏山先輩在收成季節會用船將遠方耕地出的穀物與海河的魚獲用船運到碼頭上岸,在市集交易。上世紀因河道淤塞,屏山的水道交通式微,居民主要集中在屏山種植稻穀及蔬菜。據記載屏山的農田一年四季可以種不同的農作物,如初春三月種稻米、暑夏六七月種糯米,入秋九月種菜等。上世紀七十年代因興建大欖涌水塘,供應屏山的水源斷絕,屏山再種不出稻穀,居民只有種植蔬菜。上世紀七十年代是屏山居民最艱苦的年代,族中長者憶述當年種菜的苦況。當年收成的蔬菜會經青山公路運到位於長沙灣的漁農處蔬菜統營處,但當年的漁農處並不包銷所有運到的蔬菜。農民只能在場內擺賣蔬菜,等商人收購。有時無人收菜,等上幾天蔬菜變壞要全丟棄,既不賺錢,還要賠運費,非常悲慘。上世紀戰後本地因米糧價格大跌,新界居民棄耕的情況很普遍。當年香港政府為了安撫新界人,批出很多往英國以及歐洲的工作簽証,讓新界人到歐洲謀生。當年許多屏山族人為了生計,為了家人,紛紛踏上這條離鄉別井之路。他們到了歐洲多數從事飲食業,並在當地定居入籍。時至今天,許多屏山鄧族都成了「外籍人士」,只在過年節和祭祖的日子,才回來屏山與親人宗族團聚。回溯鄧族先祖因中原戰亂向南方遷徙,遷入江西福建成為客籍。江西鄧族秉承客家民風,族人分支遷到各地開拓新居地,其中一支由江西至廣東、至錦田再至屏山、再遠至歐洲。當年鄧漢黻公南遷之際,可會想過後人不止南遷,還會遷到世界各地呢?

相片

相片

昔日鄧元禎一房認為屏山風水極佳,有利子孫繁衍,因而遷徙到此開村。

      從昔日照片可見當年屏山坑頭與坑尾村的佈局,一排的村屋,靠山向田

 

 

相片

相片

屏山鄧族出仕者眾,宗祠內的「屏山鄧氏宗祠子孫科舉功名/官階榜」列出歷年鄧族任官紀錄。

鄧氏宗祠前僅餘的功名碑,當年英國人接收新界時曾在屏山大肆搶掠,歷代功名牌匾文物多被破壞。

 

 

相片

相片

昔日屏山的水道與碼頭消失,原有的墟市曾搬到宗祠經營,最後式微,僅餘數個攤檔標示墟市的痕跡。

宗祠前躺著的一尊古炮,據說是當年村民反抗英軍接收新界時用過的火器,尊為「香港第一英雄炮」。


漫遊文物徑相片
屏山文物徑的出現,源於1978年重修覲廷書室開始。當年屏山鄧族與香港政府合作重修書室,之後又合作修繕宗祠及聚星樓,這種合作逐步將分散在屏山的一座座古蹟建築物修復起來。其後在古物諮詢委員會提出,由香港賽馬會及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出資贊助,並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和建築署負責籌備和安排,加上屏山鄧族的支持,終於在1993年設立屏山文物徑。屏山文物徑於當年12月12日開幕,是本地首條文物徑。全長約1.6公里,蜿蜒穿梭坑尾村、坑頭村季上璋圍之間。總計列入屏山文物徑的古蹟文物有12項,分別是屏山鄧族文物館、洪聖宮、述卿書室前廳、覲廷書室、清暑軒、鄧氏宗祠、愈喬二公祠、楊侯古廟、古井、上璋圍、社壇及聚星樓。全是過百年歷史的古建築,部份己列作香港法定古蹟,是很值得遊覽的本地文化遺產。

相片

相片

 屏山文物徑是香港首條文物徑,穿連屏山的古蹟文物,保存傳統與文化。

 漫遊文物徑除了看介紹的古蹟外,也可以留意不見經傳的古屋與遺跡。

相片

相片

  例如這些以青磚砌成的古屋,少有地排列成小巷舊牆,漸漸清失於時代中。 

 走過村落意外發現這度完好無缺的古董門「趟櫳」,甚是驚喜。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相片
屏山鄧族文物館位於屏山坑頭村的小山崗上,前身是1899年4月22日落成的舊屏山警署,亦是文物徑內唯一的英國式殖物地建築。舊屏山警署是新界現存的一所戰前警署,曾供警務處多個部門使用,包括分區警署、培訓中心、警犬隊及新界北交通部等。2002年底正式移交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並改建為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於2007年4月15日正式開放供公眾免費參觀。文物館保留原戰前警署簡潔的建築風格,外牆白色,屋頂是金字瓦頂中式瓦片;共有三座建築物,主樓與附翼大樓均是雙層建築,兩座相連,下層是展覽場地,上層用作文物館行政辦公之用,不對外開放;附翼大樓旁是另一座單層獨立建築。主樓現用作介紹屏山鄧族的屏山鄧族文物館;附翼大樓用作屏山文物徑展覽室,分有三個展覽室,介紹屏山文物徑及舊屏山警署;獨立建築用作社區文物展覽室,亦分有三個展覽室,介紹區內學校或社區團體提供的專題展覽。

地址:新界元朗屏山坑頭村
電話:2617 1959
傳真:2721 6216
電郵:amo@lcsd.gov.hk
網址:https://www.amo.gov.hk/b5/pingshan.php
位置圖:https://www.amo.gov.hk/b5/pingshan_04.php

開放時間︰
三月至九月: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
十月至二月: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
休館:星期一(公眾假期除外)及農曆新年初一及初二

相片

相片

屏山鄧族文物館位於小山崗上,要走這條斜度很高的斜路才到達,非常吃力。 

 文物館前身是二戰前興建的警署,簡潔的兩層高英國式殖民地建築風格。

 

 

相片

相片

 附翼大樓也是兩層高開放式走廊設計,與主樓相連,地面層用作展覽館。 

  展覽館內有介紹屏山鄧族及文物徑的展覽,介紹鄧族歷史、風俗與文化生活。

洪聖宮相片
洪聖宮乃屏山鄧族祖業,位於屏山坑尾村,鄰近屏廈路。根據廟內匾額上所載年分推斷,屏山洪聖宮可能建於清乾隆丁亥年(公元1767年),至今已有逾二百多年歷史。現存結構於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重修而成,至1963年再大事修葺。洪聖宮結構為兩進式建設,中有天井,有別於本地其他廟宇,洪聖宮天井保留原有開放式設計,有較佳的採光及通風效果,是屏山洪聖宮最大特色。屏山洪聖宮供奉的是海神洪聖,洪聖本名洪熙,唐代的廣州刺史,為官清廉,因計算和預測天文氣象準確,漁民和商旅都獲益不少,死後追封為「廣利洪聖大王」,民間普遍供奉為海神。

相片

相片

 位於屏山的洪聖宮,供奉海神洪聖爺,簇新的外貌應是剛整修完畢。

 洪聖宮特色是開放式天井,還有這度彩繪擋中,色彩鮮艷,畫功精緻。 

 

相片

相片

 廟內刻於清同治年間的「重修洪聖宮題名記」石碑,顯示重修年份是1866年。

 廟內一邊安置有大鼓及青銅雲板,是廟宇的法器,年份不知。

述卿書室前廳
相片  述卿書室原位於屏山塘坊村,建於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以紀念屏山鄧族廿一世祖鄧述卿。書室是鄧族人接受教育的地方,亦是培養族中子弟投考功名之處。上世紀書室日久失修,於1977年拆卸,只保留前廳。現今原書室已改建為民居,但從保留的前廳上精美細緻的裝飾、壁畫、木刻斗拱和檐板等,可以想像當年書室華麗的氣派。

相片

相片

 位於屏山塘坊村述卿書室前廳,遺落於民宅中,掩蓋書室昔日華麗的氣派。

        前廳頂的壁畫、陶瓷裝飾、黑色木刻斗拱等,手功精細,可惜深藏民間。

覲廷書室相片
覲廷書室位於屏山坑尾村,是屏山鄧族廿二世祖鄧香泉為紀念其父鄧覲廷而興建,於同治年間(公元1870年)落成,兼作教育及祭祀祖先的雙重作用。興建覲廷書室的年代,屏山鄧族十分富裕,有多人中科舉,所以不止覲廷書室,屏山一帶當年建了多間書室。書室功能是培養族人考科舉進身仕途,從而提升家族的社會地位。1904年清朝廢除科舉制度,但書室仍負起教育族中子弟的功能,直至二次大戰後。覲廷書室是兩進式建築,中為庭院,以青磚建造,主要柱子用花崗石建成。室內的祖龕、斗栱、屏板、壁畫、屋脊裝飾、檐板和灰塑等別具特色,為當時工匠精湛的傑作。

開放時間:
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及下午二時至五時
農曆新年初一至初三休息

相片

相片

 覲廷書室是屏山鄧族在十九世紀興建的多間書室中,規模較大較華麗的一所。

        書室兼作教育及祭祀祖先的雙重作用,中堂位置至今仍保留供奉祖先的祖龕。

 

 

相片

相片

 書室正中頂上的橫匾「崇德堂」,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立,歷史悠久。

  書室內的書房,共有四間,看書房木門上的彩色雕刻與繪畫,非常清雅。 

相片

相片

  書室內設有閣樓,看閣樓的板窗上的雕刻與繪畫,又是另一種風格。

 屏山在十九世紀建有多間書室,如這間聖軒公家墊,只是不對外開放。 


清暑軒相片
清暑軒與覲廷書室毗鄰,比書室稍遲落成,用作到訪賓客及鴻儒的下榻居所。清暑軒樓高兩層,呈曲尺形,雖是獨立建築,但第二層設有通道與覲廷書室相連。除廂房和大廳外,更設有浴室和廚房等。建築物由於用作客房,故裝飾華麗,其木刻、壁畫、灰塑、漏窗、斗拱等裝飾充分顯示出本地仕紳華宅的氣派。

開放時間:
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及下午二時至五時
農曆新年初一至初三休息

相片

相片

 清暑軒位於覲廷書室,用以招待訪客,規模比覲廷書室更大。 

 清暑軒正門通道擺有兩排科舉木牌,數量不多,氣勢很大。 

相片

相片

 軒內面積非常寬敞古樸,大廳的石柱與樑上裝飾,流露出華麗的氣派。 

    軒內房門頂上的裝飾,飾物是傳統的花卉,風格有點西化,使人眼前一亮。

 

 

相片

相片

  建築物物另一邊是浴室及廚房,門頂裝飾也不馬虎,加上簡潔的漏窗。

        廚房設有的灶頭,一排三個大鍋位置,可見全盛期可以招待多人食宿。

鄧氏宗祠
相片    鄧氏宗祠位於坑頭和坑尾兩村之間,是屏山鄧族的祖祠。據屏山鄧氏族譜所載,宗祠由鄧族五世祖鄧鴻遜(字馮遜)興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鄧馮遜於元朝初年官至福建方伯(正二品布政司布政使、後追加一品),為了維繫族人因而倡議建祠。鄧氏宗祠建築宏偉,是本地最大祠堂之一。宗祠建築是三進兩院式建築,四周牆壁以青磚建成。正門前兩旁是鼓台,是舉行隆重禮儀時樂師鳴鼓奏樂之處。鼓台設有兩柱支撐瓦頂,邊牆壁底部以紅粉石粉飾,取其吉祥之意。最具特色的是宗祠正門沒有門檻,而設三級石級,前院有紅砂岩通道,是昔日皇朝時的正一品官規格,顯示過往屏山鄧族中曾有身居朝廷要職者。建築物三進大廳上的樑架雕刻精美,刻有各種動植物和吉祥圖案,屋脊皆飾有石灣鰲魚和麒麟。後進祖龕供奉著鄧族先祖神位。1990至1991年間,鄧氏宗祠曾大事重修。至今鄧氏宗祠仍用作祭祖、慶祝節日、舉行各種儀式及父老子孫聚會等用途,並於2001年12月14日列為法定古蹟。

開放時間︰
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及下午二時至五時
農曆新年初一至初三休息

相片

相片

      鄧氏宗祠與愈喬二公祠兩座宗祠並立於屏山坑頭村內,成就不凡氣勢。

    宗祠前的基座,據屏山父老憶述此基座曾豎立旗幡,讚頌文舉人鄧寶琛。

 

 

相片

相片

  宗祠正門無門檻,設有梯級,天井是紅砂岩通道,這是昔日皇朝正一品官的規格。

 宗祠後進大廳供奉先祖的祖龕,頂排供奉鄧漢黻、鄧元禎及鄧萬里三大神主牌。 

相片

相片

宗祠屋頂的屋脊、屋簷、檐板、隔架科等裝飾華麗精緻,是難得的傳統文化遺產。 

宗祠內一塊於九十年代由鄧族元禧房敬贈的牌匾,寓意宗族間兄弟手足情義長存。


愈喬二公祠相片
愈喬二公祠與鄧氏宗祠並排而立,由屏山鄧族十一世祖鄧世賢(號愈聖)和鄧世昭(號喬林)兩昆仲於十六世紀初興建。二公祠除用作祠堂外,亦曾闢作私塾供族中子弟讀書之用。1931至1961年間,二公祠是屏山達德學校原校址。愈喬二公祠建築是三進兩院式建築,與鄧氏宗祠結構和規模相若。據祠堂正門石額所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曾進行大規模修葺,但仍基本保持原來的結構和特色。二公祠其後曾多次進行維修,而全面的修繕則在1995年完成。愈喬二公祠於2001年12月列為法定古蹟。

開放時間︰
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及下午二時至五時
農曆新年初一至初三休息

相片

相片

鄧氏宗祠的愈喬二公祠,規模和建築與鄧氏宗祠相若,門也是無門檻的。

二公祠屋頂簷前的獅子泥塑與宗祠屋脊上的鰲魚互相呼應,彰顯顯赫家勢。 

 

 

相片

相片

公祠內高掛鄧蓉鏡於清同治十一年祝賀屏山鄧氏夫人六十大壽的賀帳,雖是複製本也反映當年的顯貴。

高懸大堂的翰林院庶吉士功名牌匾,在錦田屏山廈村鄧氏宗祠均有懸掛,查蓉鏡乃東莞鄧元英一房後人。

楊侯古廟相片
楊侯古廟坐落於坑頭村,為元朗區六間供奉侯王的廟宇之一。相傳該廟已有數百年歷史,但確實修建日期已不可考。據廟內匾額顯示,廟宇曾分別於1963年、1991年及2002年進行大規模重修。廟內供奉的侯王來歷說法頗多,普遍認為侯王即宋末忠臣楊亮節,他因保護宋帝而捐軀,深受後人景仰而加以供奉。楊侯古廟結構簡單,只有一進三間,廟宇是開放式建築,三間分別供奉侯王、土地和金花娘娘。由於香火鼎盛,楊侯古廟在過去曾多次遭受祝融之災,最近才完成整修。

相片

相片

 屏山楊侯古廟,只簡單的一層廟堂,開放式一進三間建築,本地少見。

  楊侯古廟建築簡單,不過屋簷檐板、麻石枋頭與山水壁畫,都是精細之作。 

相片

相片

   廟內碑文顯示廟宇曾於1963年重修,不過因經常有火災而翻修不絕。 

  廟內除供奉楊侯王外,尚供奉金花娘娘,是華南地區供奉的送子女神。 

古井相片
在楊侯古廟前一口古井,位於往來上璋圍與坑頭村鄉村路旁。古井確實建造年代已難以考證,據屏山鄧氏族人相傳,古井原由坑頭村村民所建,早於上璋圍立村前已存在,曾一度是坑頭及上璋圍兩村食水的主要來源,現時只供參觀。

相片

相片

 楊侯古廟前的一口古井,是昔日村民食水來源。

  今天為保障安全,古井已封不用,僅供參觀。 

上璋圍相片
上璋圍由原居於屏山坑頭村的鄧氏族人分支所建立,位於坑頭村西面,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為屏山文物徑沿線唯一的圍村。上璋圍四周原有青磚築砌的圍牆環繞,圍內房屋分排而建,門樓及神廳位於中軸線上,布局整齊;圍牆外有護河,只在南面圍牆正中建有圍門入口。現今護河被填平,門樓和神廳已重建,但部分圍牆依然屹立,殘留著昔日圍村的面貌。要注意的是上璋圍內是私人物業,並不對外開放。

相片

相片

 上璋解作上等玉器,上璋圍是現文物徑內唯一的圍村,門樓重建,圍牆依舊。

   上璋圍前設有的一座一字形「影壁」,作用是擋煞及遮擋外間視線等。


社壇相片
在上璋圍西面不遠處設有一座神壇,供奉社公,即土地公(亦有稱伯公或福德公者)。社壇建築日期已不可考,據說有數百年歷史。傳統中國村落會設置社壇,用以祈求福澤及保佑闔村平安,亦作為村落的界線地標。社壇多為簡單的磚砌建築,多不設神像,只以石頭代表,規格較高的社壇兩側會有「鑊耳」山牆。

相片

相片

上璋圍西面的社壇,供奉社公,只以石頭代表,神壇基座有鑊耳形的山牆。

位於屏山塘坊村的社壇,同樣供奉社公,分別的是有神像,外形也是有鑊耳。




聚星樓相片
聚星樓又名文塔、文昌塔,坐落於上璋圍北面,鄰近港鐵天水圍車站,是本地現存唯一的古塔。據屏山鄧氏族譜所載,聚星樓是由鄧族七世祖鄧彥通所興建,已有超過六百年歷史。據鄧族父老相傳,聚星樓矗立的位置原是屏山河的河口,面對后海灣。潮水漲時河水甚深,可容千斤船通過,直達橋頭圍的拱橋。因水路方便,聚星樓原址曾發展出墟市。興建聚星樓的目的是擋北煞及鎮水災,加上可與青山的風水遙相配合,有助護佑族中子弟在科舉中考取功名。據說當年當村之時,堪輿師指出屏山左右各有小山,自成品字形,風水格局為「毛蟹局」,臨近海濱如寶藏在懷,有利子孫繁衍。惟面向青山尖而高大,旺火照蟹是為忌也,所以屏山原有的農家零落不發。堪輿師建議先立土地及侯王廟以緩解煞氣,之後建塔以化解。聚星樓以青磚砌成,呈六角形,高約13米。據說塔原有七層,但最高的四層卻在兩次颶風中塌下,之後村民依從堪輿師的建議,只保留餘下的三層。塔內下層設有神壇,供奉文昌帝及關羽帝君尊神像,中層供奉魁星。據民間傳說魁星是主宰功名的神,只要被魁星手中之毛筆點中便可高中科考。雖然如此,聚星樓只是一座風水建築物,並於2001年12月列為法定古蹟。

開放時間︰
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及下午二時至五時
星期二、元旦日、農曆新年初一至初三、聖誕日及聖誕翌日休息

相片

相片

 鄰近西鐵站的屏山聚星樓,是本地現存唯一的歷史悠久古塔,文物價值高。

古塔據說有助風水佈局,不過仍不敵時代轉變,連塔前水道碼頭都煙歿了。 


交通路線相片

交通工具

 交通說明

 

復康巴士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位於山崗上,要經過斜度很高的斜路,建議安排復康巴士前往及回程。

相片
建議安排復康巴士到達鄧氏宗祠前空地下車。
港鐵西鐵西鐵天水圍下車,沿聚星路前往聚星樓、上璋圍及文物徑。

 相片

西鐵天水圍站街道圖:http://www.mtr.com.hk/archive/ch/services/maps/tis.pdf
輕便鐵路610、614、615、751、751P。
屏山站:沿屏廈路前往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及坑尾村。
坑尾站:沿屏廈路前往坑尾村及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天水圍站:沿聚星路前往聚星樓及上璋圍。
輕便鐵路路線圖:http://www.mtr.com.hk/chi/getting_around/images/LR_routemap.pdf
港鐵車站為殘疾人士而設的設施:http://www.mtr.com.hk/ch/customer/services/free_search.php
港鐵巴士 K65 
輕鐵及巴士服務:http://www.mtr.com.hk/ch/customer/services/more_light_rail.html
九龍巴士53、276。 
九巴路線搜尋:http://www.kmb.hk/tc/
專線小巴33、34、35。 
新界專線小巴網址:http://www.i-busnet.com/minibus

無障礙設施相片
屏山文物徑的無障礙設施水平可說是好壞參半。縱觀整條文物徑,路面的情況無障礙的多,不過公開展覽的古蹟建築物,因是古代建成的,當年沒有無障礙的要求,到今天要改善也因為是文物古蹟自然改善不了多少。屏山文物徑的範圍涉及坑尾村、坑頭村與上璋圍,與另一邊的塘坊村,由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起計,經過屏廈路,之後主要路徑是鄉村汽車路,穿過圍村連接聚星路,路面寬闊的多,但亦有路面破爛及不足之處。先說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文物館的無障礙水平是不錯的,設有傷殘人士洗手間,梯級設有輪椅升降台,台階設有斜道供輪椅上落,不過因文物館位於山崗,前往文物館要經過斜度很高的汽車路,斜度達1比6,就算普通人走上去也感吃力,所以輪椅人士欲前往最好先安排交通工具前往及離開,是最不理想的地方,不過基於地形限制,要改善也不是件易事。

至於由屏廈路前往坑尾村及塘坊村,行人路面是平坦的,只是由行人路轉入坑尾村的下斜路緣是有障礙的,輪椅人士需取道一段汽車路才能到達,這方面是有待改善的。不過只要入得坑尾村,鄉村汽車路是無障礙的。由坑尾村經過坑頭村,再到上璋圍,路面是無問題的。由上璋圍出聚星路,路面有一段破爛,但不是不能通過。最後的問題是經聚星路到達聚星樓及港鐵天水圍站,這段路是一段汽車斜路,行人路部份是有障礙需要改善的。不過這段路日常汽車不多,暫時走一段汽車斜路還是可以的。

在文物古蹟上,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雖然設有無障礙設施,不過上落困難。至於文物徑內的古蹟項目,洪聖宮、述卿書室前廳、覲廷書室、清暑軒、鄧氏宗祠、愈喬二公祠、楊侯古廟、聚星樓都是古建築,都是有障礙的;上璋圍是不對外開放的,所以有障礙也沒太大關係。至於古井及社壇,因是開放式的建築故可以說是無障礙的。不過欣賞古建築物,主要都是看建築物的整體結構與外牆裝飾為主,進不進內是其次。而且訪談歷史,是知識的吸收,環境的障礙與否其實影響不大。

至於洗手間方面,位於鄧氏宗祠旁設有坑尾村公廁,公廁設有傷殘人士洗手間,是很方便的設施。至於另一個設有傷殘人士洗手間的公廁位於屏山新村,路程較遠。至於食肆方面,屏山的食肆不多,寥寥數間,而且有障礙的多。不過屏山文物徑路途不長,一般遊半天已夠。建議由鄧氏宗祠開始遊覽,穿梭坑頭及坑尾村,再經上璋圍往聚星塔,遊完後往西鐵站走,穿過天福路就是天水圍天耀邨,找個商場飲茶購物很容易消磨餘下半天閒。

相片

相片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的梯級是設有輪椅升降台的。

    文物館設有傷殘人士洗手間,無障礙設施不是不足,只是難於到館。

 

 

相片

相片

  屏廈路巴士站往坑尾村的行人路是寬闊平坦的,不過下斜路緣是有障礙的。

不過只要進入坑尾村,沿村的鄉村汽車路(文物徑的通道)均是無障礙的。

 

 

相片

相片

  楊侯古廟雖是有障礙的,不過前往的小徑可到達近距離欣賞古蹟。

 由上璋圍連接聚星路是鄉村汽車路,路面有破爛但不是不能通過。

 

 

相片

相片

  聚星塔前的汽車路也是無障礙的,只是往西鐵站要經斜度高車路。

位於鄧氏宗祠旁的坑尾村公廁,設有斜道及傷殘人士洗手間。

無障礙評分級別:相片相片相片  ( 1為最差 ~ 5為最好 )  


總結評論相片
屏山文物徑是本地第一條供公眾人士參觀的文物古蹟徑,串連屏山多個歷史悠久及甚具價值的古蹟文物景點,足以反映屏山鄧族在地區內的歷史與生活面貌。遊屏山文物徑,正式展覽的古蹟景點固然應該要看看,沒記載的也不妨尋幽探勝的找找看,碰碰運氣也好。不過最值得採訪的還是「人」,屏山尚有不少鄧族父老長者,都是很健談的。在遊文物徑的同時,不妨拜訪他們、和他們交談,體驗他們的生活和經歷,這是口述歷史,比記歷的史事和文物更接近歷史。看活的歷史,總比看文物古蹟生動和有趣,而且都是無障礙的。


本會無障礙調查網頁: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4127
屏山鄧氏宗祠: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4135
屏山愈喬二公祠: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4136
屏山洪聖宮: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4131
屏山楊侯古廟: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4181
覲廷書室: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4133
清暑軒: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4134
上璋圍: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4138
述卿書室前廳: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4132
聚星樓: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1037
坑尾村公廁: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34140

撰文:盧景堯

 

細味屏山文物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