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資訊

無障礙好去處

思古幽情甘棠第

2009年02月11日

孫中山紀念館簡介
孫中山紀念館(Dr. Sun Yat-sen Museum)位於香港中環衛城道7號,前身原是華人富商何東先生的弟弟、怡和洋行買辦何甘棠先生於一九一四年建成的宅邸「甘棠第」,亦是他於一九五零年終老的地方。甘棠第建築屬英皇愛德華時期的古典風格,外牆由紅磚及花崗岩砌成,樓高四層,一樓和二樓有弧形露台,以希臘式巨柱承托。樓房分前後梯,前梯供何氏家族成員上落,傭人只准使用後梯(俗稱「妹仔樓梯」),總樓面積一萬九千六百七十二方呎。內部裝修瑰麗堂皇,色彩斑斕的玻璃窗、陽台牆身的瓷磚,以及柚木樓梯和欄杆至今依然保存良好,是香港現存少數的二十世紀初期建築物之一。同時甘棠第亦是香港其中一座最早以鋼筋構建,及舖設有供電線路的私人住宅,堪稱香港建築史上的里程碑。一九零零年古物諮詢委員會將甘棠第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一九五九年何東家族分家,甘棠第輾轉於一九七一年被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購入,甘棠第自此成為教會聚會場所,二零零二年七月教會計劃將甘棠第拆卸及在原址興建一座宗教暨教育中心,同年十月向香港政府建築事務監督申請拆卸重建時,市民及民間團體紛紛反對,希望保留建築物。政府與教會經過長時間談判後,雙方終於在二零零四年二月底達成共識,政府以五千三百萬元向教會購入甘棠第,並動用九千一百萬港元進行修葺,將甘棠第改建成孫中山紀念館,用以介紹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蹟及其革命活動與香港的關係。紀念館於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啟用,以紀念孫中山先生誕生一百四十週年。

孫中山紀念館樓高四層,分為地下低層、地下高層、一樓及二樓;地下低層是紀念館正門出入口處,樓層內設有詢問處、票務處及禮品店;地下高層設有專題展覽廳、展覽廳及閱覽室;一樓設有常設展覽廳及兩個視聽室;二樓設有展覽廳、互動學習室及活動室;紀念館除設有展覽廳展出與孫中山先生生平有關的展品外,並運用視聽室及互動學習室以加強參觀人士對展覽內容的理解。紀念館每層均設有洗手間包括障殘人士專用洗手間,及各層均以升降機連接,設施完善。館內採用中央空調系統,在館內參觀是非常舒適及方便的。

地  址:香港中環半山衛城道7號
電  話:2367 6373
傳  真:3580 0498
團體參觀預約電話:3580 6780
電子郵箱:sysm@lcsd.gov.hk
網  址:http://hk.drsunyatsen.museum/b5/index.php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三、五: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聖誕前夕及農曆新年除夕: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星期四(公眾假期、孫中山先生11月12日誕辰及3月12日忌辰除外)、農曆年初一及二休館

惡劣天氣:

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訊信號 : 紀念館將會關閉。倘若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除下時距離紀念館閉館時間不足兩小時,當日將不會開放。
黑色暴雨警告信號 : 若紀念館經已開放,開放時間則維持不變。若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在紀念館開放前生效,紀念館將不會開放,直至該警告信號除下。若警告除下時距離紀念館閉館時間不足兩小時,當日將不會開放。

入場費用:
標準票:港幣10元
優惠票:港幣 5元(適合於全日制學生、殘疾人士及60歲或以上高齡人士)
團體票:港幣 7元(20人或以上購標準票者) 
備 註:博物館入場證 / 月票 / 週票持有人 免費入場
           逢星期三、孫中山先生誕辰(11月12日)及忌辰(3月12日)免費入場

交通建議

交通工具

 交通說明

 
旅遊巴士或復康巴士 泊車位置:西摩道11號五旬節堂旁 
相片
 前往方式:西摩道落車,沿行人路西步行,到達衛城道路口,沿衛城道向下行便可到達紀念館。            
巴士 巴士路線:3B、12、12M、13、23、23A、23B、40、40M及103(由中環方向往堅道) 40M及103(由薄扶林方向往堅道) 
 前往方式:乘車由中環/灣仔方向往堅道,在堅道50號香港浸信教會附近下車,沿行人路向西步行約2分鐘,到達衛城道路口,沿衛城道向上行便可到達紀念館。
               乘車由薄扶林方向往堅道,在堅道99號豐樂閣附近下車,沿行人路向東步行約2分鐘,橫過馬路,到達衛城道路口,沿衛城道向上行便可到達紀念館。 
 新巴/城巴「巴士路線表」:http://www.nwstbus.com.hk/home/default.aspx?intLangID=2
專線小巴 路線:8、10、10A、11、22、28及31 
 前往方式:與巴士下車步行路線相同
 港島區專線小巴路線:http://www.i-busnet.com/minibus/
步行方式 路線一:使用中環至半山扶手電梯至堅道,再沿行人路向西步行約5分鐘,到達衛城道路口,沿衛城道向上行便可到達紀念館。 
 路線二:沿鴨巴甸街向上行,穿過荷李活道,到達衛城道路口,沿衛城道向上行便可到達紀念館。

前往甘棠第的交通配套並不太理想,因為館址位於衛城道。衛城道是一條依山而建的汽車路,路面很斜,也不太寬闊,沿路沒有停車及泊車位置。紀念館亦沒有停車場設施,駕車前往未能直達紀念館,在附近泊車也不是一件方便的事。故乘車前往只有在鄰近的堅道下車,再步行到達,行上衛城道算是吃力的事,所幸只是數分鐘的路程。或乘坐出租車,如旅遊巴士或復康巴士,在紀念館較高位置的西摩道下車,沿衛城道向下行會比較輕鬆。港島區許多建築物都是依山而建,道路傾斜狹窄,交通不理想乃是客觀環境的限制。

孫中山紀念館位置圖:https://www.amo.gov.hk/b5/bulletin_popup.php

 衛城道路面情況

 相片 相片

 沿衛城道步行而上,夠吃力。

 由西摩道轉入衛城道,沿路而下,應該比較輕鬆。


細看甘棠第

 甘棠第的外觀

甘棠第的建築風格保留大量英皇愛德華時期的古典風格,故來到甘棠第自然要欣賞一下這種具古典特色的建築。在衛城道往甘棠第方向望去,可見到建築物的紅磚外牆,及建築物中央以花崗岩砌成的樓層,配以六支希臘式巨柱承托弧形露台,仿如力士們簇擁著支撐著巍峨直立的建築物,充份顯出力的表現;頂層弧形露台黑色欄杆上金色的雕塑圖案,為粗獷的風格增添幾分精緻的點綴。

 相片相片 

 外牆花崗岩的建構配以巨柱承托的設計,流露出莊重堅實的風格。

 近看弧形露台上黑色欄杆,配上金色的雕塑圖案,粗獷中帶點精緻點綴。

  
 相片 相片

 紅磚外牆與圍牆,是早期英國建築物的特色。

 花崗岩上的石雕,頗為別緻。

  
 相片 
相片

 甘棠第門上金漆文字,凸顯豪華氣派。

 甘棠第原有的正門,現已改為團體入口,正門入口要多行幾步啦。

 甘棠第的正門

甘棠第現時的正門入口寬闊無障礙,門前設有下斜路緣,原有的正門是梯級入口,現時改在建築物前院圍牆處開出一個寬闊入口,實乃明智之舉。進入正門是建築物前的庭院,院內設有孫中山先生求學時的雕像,雕像是孫中山先生青年時模樣,手執書本,匆匆上學,凸顯偉人孜孜求學的風範。庭院一旁是紀念館的出入口,共有兩個門口,一個是入口,一個是出口,門前均設有斜板,設計是很周到了。

 相片 相片

 寬闊的正門入口

正門前設有下斜路緣

  
 相片 相片

 孫中山先生青年時模樣的雕像

 紀念館的入口,出口及入口門前均加有斜板。

 紀念館地下低層

進入紀念館,是地下低層,左手邊是詢問處,右手邊是禮品店,前面是售票處,售票處兩旁各有一條往來紀念館內的通道,鄰近禮品店旁的通道會經過洗手間,紀念館每一層均設有洗手間,包括有一個障殘人士專用洗手間,這一層也不例外。通道連接一個寬闊大堂,這個大堂並不是展覽廳,不過牆壁都掛上不少廿世紀初香港的照片,頗有緬懷昔日風情之感。大堂後是往來升降機的通道,紀念館各層均有升降機可達,在這古舊的建築物內,竟也有如此現代化的設施,真是佩服建築師們的心思了。

 相片 相片

 地下低層售票處

 地下低層的通道,連接寬闊大堂,再向前行是往來升降機的通道。

  
 相片 
相片

 地下低層往來洗手間的通道,普通人士及障殘人士洗手間在同一位置。

 地下低層的障殘人士洗手間

  
 相片

 相片

 地下低層往來升降機的通道

 館內往來各層的升降機

地下低層平面圖:https://www.lcsd.gov.hk/CE/Museum/sysm/zh_TW/web/sysm/visittomuseum/facilities.html

  紀念館地下高層

紀念館地下高層設有專題展覽廳等展廳,不過映入眼簾的是古樸的柚木木雕,在走廊的牆身、展覽廳及房間木門及門上的飾面,都是雕工精緻的藝術品,配以雅致的碎花石地板,以及純白的天花鑲以金雕,凸顯出室內裝修不單是奢華,而是古樸雅緻的典範。地下高層原是甘棠第的地下層,本來是接待來賓及家庭成員用膳的地方。經歷九十年的歲月,甘棠第的原建築結構大體保持良好,不過輾轉易主早已使建築內部面目全非。而政府花費的修葺工程,主要在回復建築物廿世紀初的面貌。這些工程繁瑣複雜,單在修葺木雕一項,康文署轄下文物修復組的專家就首次應用一種名為「玉米穗軸噴砂」的技術,利用玉米穗軸粉粒幼細及可分解的特性,去除木板表面及雕工精細部份的舊油漆,而不損害木材,原有的舊油漆因老化使木色變得暗啞,亦已失去保護木結構的功能。除去這些舊油漆後讓木製品回復原貌外,修復人員再加上聚氨酯作保護層,使木製品有更佳的保護。在地下高層設有一道木製樓梯,連接一樓及二樓,原是何氏家族成員往來各層的主要通道,走在木樓梯上,有時光倒流九十年之感。

 相片 相片

 地下高層的走廊,兩旁是古樸的木牆,雅致的碎花石地板。

 走廊天花上的石膏模飾及鑲金雕飾

  
 相片 相片

 走廊連接展覽廳,左手邊是專題展覽廳的出入口。

 閱覽室的大門,走廊旁設有孫中山先生的半身雕像。

  
 相片 相片

 雕工精緻的木門飾面

 建築物內設有的一道木樓梯

地下高層平面圖:https://www.lcsd.gov.hk/CE/Museum/sysm/zh_TW/web/sysm/visittomuseum/facilities.html

  紀念館一樓層

沿木樓梯拾級而上,是紀念館的一樓,一樓層原是主人的起居寢室,現今闢作常設展覽廳及視聽室,用作介紹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的史蹟。一樓層原有的裝飾更見原主人的品味,就以木梯來說,結實的柚木木欄實用性強,木樓梯舖上紅地毯,踏板每級均加上銅質的壓條,可使地毯在人行過時不會因受力而移位,減少使用者滑倒的機會。也可見原主人關懷家中子女活動的安全。走在紅地毯走廊上,感覺舒適溫馨,再看看展廳,古意盎然!

 相片相片 

 柚木樓梯舖上紅地毯,予人華麗之感。

 踏板上的銅質壓條,目的是使地毯不易移位,保障使用者的安全。

  
 相片 相片

 在樓梯舉頭一望,潔白的天花、耀目的金雕、古樸的木欄木柱,構成一種古樸而高雅的品味。

 一樓層的走廊

  
 相片 相片

一樓的常設展覽廳,展題是「孫中山與近代中國」。

 視聽室的大門

一樓層平面圖:https://www.lcsd.gov.hk/CE/Museum/sysm/zh_TW/web/sysm/visittomuseum/facilities.html

 紀念館二樓層

來到紀念館的二樓,二樓層原是供主人子女輩居住的樓層,現今用及展覽及活動之用。常設展覽廳陳列出許多與孫中山先生同年代香港的展品。不過除了看展品玩互動遊戲之外,不要忽略建築物內的工藝作品。甘棠第除了以木製品及雕飾為主外,尚有彩繪玻璃窗及釉色牆磚,都是展現上世紀精湛工藝的代表作,是很值得一看的。甘棠第共有十八扇彩繪玻璃窗之多,不同組別的彩繪玻璃拼湊成絢麗的圖案,在自然光線下眩目生輝。彩繪玻璃是中世紀西式建築物中常有的配式,在上世紀興建甘棠第時也用上了,流露出那時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色。不過經歷多年的風霜,部份窗上的玻璃已破裂或損壞,古物修復人員用了很長的時間將受損的玻璃組件拆出來,換上參照原玻璃物料及施彩技術的複製品,還要修復變形扭曲的部份,鑲嵌用回原來的鋁條,重新裝嵌後要加上保護油漆及更換損壞部份的木窗框,才算完成修復工作。看著這種揉合中西文化交流結合出來的藝術品,現在更加上現代化的元素了。

 相片 相片

 木樓梯、木柱雕、加上木窗框,柚木裝飾四處可見。

 彩繪玻璃窗是建築物的特色之一,與木製品、釉色牆磚,都是上世紀精湛建築工藝的代表。

  
 相片 相片

 雕刻木砌應尤在,只是主人改。

 細緻的木柱雕飾

  
 相片 相片

 二樓層的走廊

 二樓的常設展覽廳,展題是「孫中山時期的香港」。

二樓層平面圖:https://www.lcsd.gov.hk/CE/Museum/sysm/zh_TW/web/sysm/visittomuseum/facilities.html

紀念館內的無障礙設施介紹

 無障礙設施

紀念館在計劃修葺期間,早已考慮到障殘人士參觀的需要,故在保留原建築物結構的同時,亦儘量做到無障礙的規格。由入口到各層的行人通道,展覽廳及活動室等,均無凸出一級障礙,即是早已拆除門檻及樓級,只保留原有的木樓梯,不過在建築物較後地方加建了一台升降機,連接各層,升降機雖然不太寬闊,不過對於長者及障殘的參觀者來說,是很方便的設計。另外紀念館各層均設有洗手間,同時設有障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設備可說是方便周到。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館內並沒設供視障人士使用的觸覺引路徑及警告帶。而交通配套設施不足,就算乘車前往,最終都要步行經過斜而窄的汽車路,雖然路程不是太長,不過對障殘人士來說,既不方便也有欠安全。建議有需要人士最好由健全人士陪同前往。

 相片相片 

 出口門前的斜板,雖無設扶手及警告帶,對長者及輪椅人士也是方便的設計。

 建築物內的通過,無門檻障礙。

  
 相片 相片

 一樓及二樓的障殘人士洗手間,因鄰近窗台,L扶手少了一支垂直扶手。

 升降機內的控制按鈕,設計齊全。


無障礙評分級別:相片相片相片相片 ( 1為最差 ~ 5為最好 )


總括評語
孫中山紀念館/甘棠第算是康文署轄下展覽資料比較簡單的場館,平日只有兩個常設展覽廳有展品展出,資料都是一般性的多。不過甘棠第本身就是一座展館,確切的說是一座建築與藝術結合的展館,建築物既流露出各具特色的東西方建築風格,更是香港建築發展史中的代表作,而館內的裝潢雕飾,更是現今絕無僅有的藝術品,單是這點已遠遠超出十元票價了。


無障礙搜尋網頁資料: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1047

撰文:煮石山農(盧景堯)              

孫中山紀念館簡介
孫中山紀念館(Dr. Sun Yat-sen Museum)位於香港中環衛城道7號,前身原是華人富商何東先生的弟弟、怡和洋行買辦何甘棠先生於一九一四年建成的宅邸「甘棠第」,亦是他於一九五零年終老的地方。甘棠第建築屬英皇愛德華時期的古典風格,外牆由紅磚及花崗岩砌成,樓高四層,一樓和二樓有弧形露台,以希臘式巨柱承托。樓房分前後梯,前梯供何氏家族成員上落,傭人只准使用後梯(俗稱「妹仔樓梯」),總樓面積一萬九千六百七十二方呎。內部裝修瑰麗堂皇,色彩斑斕的玻璃窗、陽台牆身的瓷磚,以及柚木樓梯和欄杆至今依然保存良好,是香港現存少數的二十世紀初期建築物之一。同時甘棠第亦是香港其中一座最早以鋼筋構建,及舖設有供電線路的私人住宅,堪稱香港建築史上的里程碑。一九零零年古物諮詢委員會將甘棠第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一九五九年何東家族分家,甘棠第輾轉於一九七一年被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購入,甘棠第自此成為教會聚會場所,二零零二年七月教會計劃將甘棠第拆卸及在原址興建一座宗教暨教育中心,同年十月向香港政府建築事務監督申請拆卸重建時,市民及民間團體紛紛反對,希望保留建築物。政府與教會經過長時間談判後,雙方終於在二零零四年二月底達成共識,政府以五千三百萬元向教會購入甘棠第,並動用九千一百萬港元進行修葺,將甘棠第改建成孫中山紀念館,用以介紹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蹟及其革命活動與香港的關係。紀念館於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啟用,以紀念孫中山先生誕生一百四十週年。

孫中山紀念館樓高四層,分為地下低層、地下高層、一樓及二樓;地下低層是紀念館正門出入口處,樓層內設有詢問處、票務處及禮品店;地下高層設有專題展覽廳、展覽廳及閱覽室;一樓設有常設展覽廳及兩個視聽室;二樓設有展覽廳、互動學習室及活動室;紀念館除設有展覽廳展出與孫中山先生生平有關的展品外,並運用視聽室及互動學習室以加強參觀人士對展覽內容的理解。紀念館每層均設有洗手間包括障殘人士專用洗手間,及各層均以升降機連接,設施完善。館內採用中央空調系統,在館內參觀是非常舒適及方便的。

地  址:香港中環半山衛城道7號
電  話:2367 6373
傳  真:3580 0498
團體參觀預約電話:3580 6780
電子郵箱:sysm@lcsd.gov.hk
網  址:http://hk.drsunyatsen.museum/b5/index.php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三、五: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聖誕前夕及農曆新年除夕: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星期四(公眾假期、孫中山先生11月12日誕辰及3月12日忌辰除外)、農曆年初一及二休館

惡劣天氣:

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訊信號 : 紀念館將會關閉。倘若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除下時距離紀念館閉館時間不足兩小時,當日將不會開放。
黑色暴雨警告信號 : 若紀念館經已開放,開放時間則維持不變。若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在紀念館開放前生效,紀念館將不會開放,直至該警告信號除下。若警告除下時距離紀念館閉館時間不足兩小時,當日將不會開放。

入場費用:
標準票:港幣10元
優惠票:港幣 5元(適合於全日制學生、殘疾人士及60歲或以上高齡人士)
團體票:港幣 7元(20人或以上購標準票者) 
備 註:博物館入場證 / 月票 / 週票持有人 免費入場
           逢星期三、孫中山先生誕辰(11月12日)及忌辰(3月12日)免費入場

交通建議

交通工具

 交通說明

 
旅遊巴士或復康巴士 泊車位置:西摩道11號五旬節堂旁 
相片
 前往方式:西摩道落車,沿行人路西步行,到達衛城道路口,沿衛城道向下行便可到達紀念館。            
巴士 巴士路線:3B、12、12M、13、23、23A、23B、40、40M及103(由中環方向往堅道) 40M及103(由薄扶林方向往堅道) 
 前往方式:乘車由中環/灣仔方向往堅道,在堅道50號香港浸信教會附近下車,沿行人路向西步行約2分鐘,到達衛城道路口,沿衛城道向上行便可到達紀念館。
               乘車由薄扶林方向往堅道,在堅道99號豐樂閣附近下車,沿行人路向東步行約2分鐘,橫過馬路,到達衛城道路口,沿衛城道向上行便可到達紀念館。 
 新巴/城巴「巴士路線表」:http://www.nwstbus.com.hk/home/default.aspx?intLangID=2
專線小巴 路線:8、10、10A、11、22、28及31 
 前往方式:與巴士下車步行路線相同
 港島區專線小巴路線:http://www.i-busnet.com/minibus/
步行方式 路線一:使用中環至半山扶手電梯至堅道,再沿行人路向西步行約5分鐘,到達衛城道路口,沿衛城道向上行便可到達紀念館。 
 路線二:沿鴨巴甸街向上行,穿過荷李活道,到達衛城道路口,沿衛城道向上行便可到達紀念館。

前往甘棠第的交通配套並不太理想,因為館址位於衛城道。衛城道是一條依山而建的汽車路,路面很斜,也不太寬闊,沿路沒有停車及泊車位置。紀念館亦沒有停車場設施,駕車前往未能直達紀念館,在附近泊車也不是一件方便的事。故乘車前往只有在鄰近的堅道下車,再步行到達,行上衛城道算是吃力的事,所幸只是數分鐘的路程。或乘坐出租車,如旅遊巴士或復康巴士,在紀念館較高位置的西摩道下車,沿衛城道向下行會比較輕鬆。港島區許多建築物都是依山而建,道路傾斜狹窄,交通不理想乃是客觀環境的限制。

孫中山紀念館位置圖:https://www.amo.gov.hk/b5/bulletin_popup.php

 衛城道路面情況

 相片 相片

 沿衛城道步行而上,夠吃力。

 由西摩道轉入衛城道,沿路而下,應該比較輕鬆。


細看甘棠第

 甘棠第的外觀

甘棠第的建築風格保留大量英皇愛德華時期的古典風格,故來到甘棠第自然要欣賞一下這種具古典特色的建築。在衛城道往甘棠第方向望去,可見到建築物的紅磚外牆,及建築物中央以花崗岩砌成的樓層,配以六支希臘式巨柱承托弧形露台,仿如力士們簇擁著支撐著巍峨直立的建築物,充份顯出力的表現;頂層弧形露台黑色欄杆上金色的雕塑圖案,為粗獷的風格增添幾分精緻的點綴。

 相片相片 

 外牆花崗岩的建構配以巨柱承托的設計,流露出莊重堅實的風格。

 近看弧形露台上黑色欄杆,配上金色的雕塑圖案,粗獷中帶點精緻點綴。

  
 相片 相片

 紅磚外牆與圍牆,是早期英國建築物的特色。

 花崗岩上的石雕,頗為別緻。

  
 相片 
相片

 甘棠第門上金漆文字,凸顯豪華氣派。

 甘棠第原有的正門,現已改為團體入口,正門入口要多行幾步啦。

 甘棠第的正門

甘棠第現時的正門入口寬闊無障礙,門前設有下斜路緣,原有的正門是梯級入口,現時改在建築物前院圍牆處開出一個寬闊入口,實乃明智之舉。進入正門是建築物前的庭院,院內設有孫中山先生求學時的雕像,雕像是孫中山先生青年時模樣,手執書本,匆匆上學,凸顯偉人孜孜求學的風範。庭院一旁是紀念館的出入口,共有兩個門口,一個是入口,一個是出口,門前均設有斜板,設計是很周到了。

 相片 相片

 寬闊的正門入口

正門前設有下斜路緣

  
 相片 相片

 孫中山先生青年時模樣的雕像

 紀念館的入口,出口及入口門前均加有斜板。

 紀念館地下低層

進入紀念館,是地下低層,左手邊是詢問處,右手邊是禮品店,前面是售票處,售票處兩旁各有一條往來紀念館內的通道,鄰近禮品店旁的通道會經過洗手間,紀念館每一層均設有洗手間,包括有一個障殘人士專用洗手間,這一層也不例外。通道連接一個寬闊大堂,這個大堂並不是展覽廳,不過牆壁都掛上不少廿世紀初香港的照片,頗有緬懷昔日風情之感。大堂後是往來升降機的通道,紀念館各層均有升降機可達,在這古舊的建築物內,竟也有如此現代化的設施,真是佩服建築師們的心思了。

 相片 相片

 地下低層售票處

 地下低層的通道,連接寬闊大堂,再向前行是往來升降機的通道。

  
 相片 
相片

 地下低層往來洗手間的通道,普通人士及障殘人士洗手間在同一位置。

 地下低層的障殘人士洗手間

  
 相片

 相片

 地下低層往來升降機的通道

 館內往來各層的升降機

地下低層平面圖:https://www.lcsd.gov.hk/CE/Museum/sysm/zh_TW/web/sysm/visittomuseum/facilities.html

  紀念館地下高層

紀念館地下高層設有專題展覽廳等展廳,不過映入眼簾的是古樸的柚木木雕,在走廊的牆身、展覽廳及房間木門及門上的飾面,都是雕工精緻的藝術品,配以雅致的碎花石地板,以及純白的天花鑲以金雕,凸顯出室內裝修不單是奢華,而是古樸雅緻的典範。地下高層原是甘棠第的地下層,本來是接待來賓及家庭成員用膳的地方。經歷九十年的歲月,甘棠第的原建築結構大體保持良好,不過輾轉易主早已使建築內部面目全非。而政府花費的修葺工程,主要在回復建築物廿世紀初的面貌。這些工程繁瑣複雜,單在修葺木雕一項,康文署轄下文物修復組的專家就首次應用一種名為「玉米穗軸噴砂」的技術,利用玉米穗軸粉粒幼細及可分解的特性,去除木板表面及雕工精細部份的舊油漆,而不損害木材,原有的舊油漆因老化使木色變得暗啞,亦已失去保護木結構的功能。除去這些舊油漆後讓木製品回復原貌外,修復人員再加上聚氨酯作保護層,使木製品有更佳的保護。在地下高層設有一道木製樓梯,連接一樓及二樓,原是何氏家族成員往來各層的主要通道,走在木樓梯上,有時光倒流九十年之感。

 相片 相片

 地下高層的走廊,兩旁是古樸的木牆,雅致的碎花石地板。

 走廊天花上的石膏模飾及鑲金雕飾

  
 相片 相片

 走廊連接展覽廳,左手邊是專題展覽廳的出入口。

 閱覽室的大門,走廊旁設有孫中山先生的半身雕像。

  
 相片 相片

 雕工精緻的木門飾面

 建築物內設有的一道木樓梯

地下高層平面圖:https://www.lcsd.gov.hk/CE/Museum/sysm/zh_TW/web/sysm/visittomuseum/facilities.html

  紀念館一樓層

沿木樓梯拾級而上,是紀念館的一樓,一樓層原是主人的起居寢室,現今闢作常設展覽廳及視聽室,用作介紹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的史蹟。一樓層原有的裝飾更見原主人的品味,就以木梯來說,結實的柚木木欄實用性強,木樓梯舖上紅地毯,踏板每級均加上銅質的壓條,可使地毯在人行過時不會因受力而移位,減少使用者滑倒的機會。也可見原主人關懷家中子女活動的安全。走在紅地毯走廊上,感覺舒適溫馨,再看看展廳,古意盎然!

 相片相片 

 柚木樓梯舖上紅地毯,予人華麗之感。

 踏板上的銅質壓條,目的是使地毯不易移位,保障使用者的安全。

  
 相片 相片

 在樓梯舉頭一望,潔白的天花、耀目的金雕、古樸的木欄木柱,構成一種古樸而高雅的品味。

 一樓層的走廊

  
 相片 相片

一樓的常設展覽廳,展題是「孫中山與近代中國」。

 視聽室的大門

一樓層平面圖:https://www.lcsd.gov.hk/CE/Museum/sysm/zh_TW/web/sysm/visittomuseum/facilities.html

 紀念館二樓層

來到紀念館的二樓,二樓層原是供主人子女輩居住的樓層,現今用及展覽及活動之用。常設展覽廳陳列出許多與孫中山先生同年代香港的展品。不過除了看展品玩互動遊戲之外,不要忽略建築物內的工藝作品。甘棠第除了以木製品及雕飾為主外,尚有彩繪玻璃窗及釉色牆磚,都是展現上世紀精湛工藝的代表作,是很值得一看的。甘棠第共有十八扇彩繪玻璃窗之多,不同組別的彩繪玻璃拼湊成絢麗的圖案,在自然光線下眩目生輝。彩繪玻璃是中世紀西式建築物中常有的配式,在上世紀興建甘棠第時也用上了,流露出那時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色。不過經歷多年的風霜,部份窗上的玻璃已破裂或損壞,古物修復人員用了很長的時間將受損的玻璃組件拆出來,換上參照原玻璃物料及施彩技術的複製品,還要修復變形扭曲的部份,鑲嵌用回原來的鋁條,重新裝嵌後要加上保護油漆及更換損壞部份的木窗框,才算完成修復工作。看著這種揉合中西文化交流結合出來的藝術品,現在更加上現代化的元素了。

 相片 相片

 木樓梯、木柱雕、加上木窗框,柚木裝飾四處可見。

 彩繪玻璃窗是建築物的特色之一,與木製品、釉色牆磚,都是上世紀精湛建築工藝的代表。

  
 相片 相片

 雕刻木砌應尤在,只是主人改。

 細緻的木柱雕飾

  
 相片 相片

 二樓層的走廊

 二樓的常設展覽廳,展題是「孫中山時期的香港」。

二樓層平面圖:https://www.lcsd.gov.hk/CE/Museum/sysm/zh_TW/web/sysm/visittomuseum/facilities.html

紀念館內的無障礙設施介紹

 無障礙設施

紀念館在計劃修葺期間,早已考慮到障殘人士參觀的需要,故在保留原建築物結構的同時,亦儘量做到無障礙的規格。由入口到各層的行人通道,展覽廳及活動室等,均無凸出一級障礙,即是早已拆除門檻及樓級,只保留原有的木樓梯,不過在建築物較後地方加建了一台升降機,連接各層,升降機雖然不太寬闊,不過對於長者及障殘的參觀者來說,是很方便的設計。另外紀念館各層均設有洗手間,同時設有障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設備可說是方便周到。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館內並沒設供視障人士使用的觸覺引路徑及警告帶。而交通配套設施不足,就算乘車前往,最終都要步行經過斜而窄的汽車路,雖然路程不是太長,不過對障殘人士來說,既不方便也有欠安全。建議有需要人士最好由健全人士陪同前往。

 相片相片 

 出口門前的斜板,雖無設扶手及警告帶,對長者及輪椅人士也是方便的設計。

 建築物內的通過,無門檻障礙。

  
 相片 相片

 一樓及二樓的障殘人士洗手間,因鄰近窗台,L扶手少了一支垂直扶手。

 升降機內的控制按鈕,設計齊全。


無障礙評分級別:相片相片相片相片 ( 1為最差 ~ 5為最好 )


總括評語
孫中山紀念館/甘棠第算是康文署轄下展覽資料比較簡單的場館,平日只有兩個常設展覽廳有展品展出,資料都是一般性的多。不過甘棠第本身就是一座展館,確切的說是一座建築與藝術結合的展館,建築物既流露出各具特色的東西方建築風格,更是香港建築發展史中的代表作,而館內的裝潢雕飾,更是現今絕無僅有的藝術品,單是這點已遠遠超出十元票價了。


無障礙搜尋網頁資料: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1047

撰文:煮石山農(盧景堯)              

思古幽情甘棠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