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資訊

無障礙好去處

風雲際會海防館

2009年09月28日

一連幾期介紹了沙田區內的好去處,想轉轉口味,現在開始介紹港島區的好去處景點,首先介紹香港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位於港島筲箕灣,全館面積約34,200平方米,博物館前身是鯉魚門砲台。鯉魚門砲台始建於1885年,1887年完成,由英軍修建,是香港早期的海防防禦設施之一。砲台的核心建築物是堡壘,設有十八間地下室,分別是士兵營房、彈藥庫、砲彈裝配室及煤倉等,設備齊全,而且用厚泥土將堡壘完全覆蓋及隱蔽起來,防禦性很高。堡壘的武裝配備了兩門六英吋後裝「隱沒式」大砲,而在堡壘附近尚有多座砲台,分別是反向砲台、中央砲台、西砲台及渡口砲台,砲台依山勢由東至西分佈於鯉魚門岬角上。各砲台射程不一,但可以完全覆蓋整個鯉魚門水道。1890年,英軍更在岬角海邊建成布倫南魚雷發射站,是當時世界上最具威力的水下爆破武器。

可是在隨後的三十多年間,香港並沒有戰事。1941年12月的香港18天保衛戰中,砲台曾用作英軍的防禦據點,當年砲台範圍曾發生激烈的戰鬥,最後終被攻陷,不少守軍壯烈犧牲。戰後砲台已失去防衛作用,但仍被英軍用作訓練基地,至1987年英軍全部撤走,砲台遂被放棄。前香港市政局鑑於鯉魚門砲台的歷史價值及建築特色,於1993年決定將之修復,並改建成一所以香港海防歷史為主題的博物館。整項計劃耗資約三億港元,由建築署設計及興建,至2000年7月25日,香港海防博物館正式開放予市民參觀,博物館現保存和展覽香港近代六百年間的海防歷史。

地  址:香港筲箕灣東喜道175號
查詢電話:2569 1500
傳  真:2569 1637
電  郵:hkmcd@lcsd.gov.hk
網  址:http://hk.coastaldefence.museum
       http://www.lcsd.gov.hk/CE/Museum/Coastal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三及五至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七月一日至八月三十一日期間,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的開放時間延長至下午六時。)
休館日:逢星期四(公眾假期除外)、農曆新年初一及初二

入場費
標準票:港幣10元(適用於成人及未合乎購買優惠票者)
優惠票:港幣5元 (適用於全日制學生、殘疾人士及六十歲或以上人士)
團體票:港幣7元 (20人或以上)
備    註:博物館入場證及週票持有人免費入場
                 4歲以下兒童無須購票
                逢星期二免費入場


古戰場巡禮相片 

穿過博物館寬闊的閘門,擺在眼前的是一座羅馬式圓型建築物,其實是砲台的火藥庫,原是彈藥加工場,經修復後陳列了十門小型火砲及三座紀念碑。離開火藥庫,向前行了一段短短的斜坡,就是「車、大砲」場地,即是軍車及大砲展覽。擺在場地近出入口處的是一門十英吋後裝大砲,此門大砲原於1880年安裝在西環卑路乍砲台;戰後砲台拆毀改建成住宅,大砲才成為博物館的展品。大砲旁是一部英國製的雪貂二型巡邏車,雪貂二型是由戴姆勒公司於1952年至1971年期間生產,是英軍在戰後裝備的快速偵察車;展品原屬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所有,於1995年移交至博物館。雪貂二型旁是一部撒拉森二型裝甲運兵車,此款運兵車曾裝備駐港英軍、義勇軍及香港警察,現時展品原屬皇家香港軍團所有。場地末端擺的是一部慧星一型坦克車,慧星一型曾經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服役,韓戰期間曾有一批此型坦克車運到香港,最後只留下一部,一直存放在新界石崗軍營,直到皇家香港軍團解散後移來博物館展覽。真品坦克大砲,軍事迷不容錯過!

相片

相片

博物館大閘門對著的砲台火藥庫。

火藥庫內展示的小型火砲及紀念碑。

 

 

相片

相片

火藥庫旁往西砲台及山頂堡壘的斜路,非常斜,還是去搭升降機上山頂好。

往接待大堂的通道,上斜坡不算吃力,旁是軍車及大砲展覽場。

 

 

相片

相片

展出的十英吋後裝大砲,長8.7米,重32噸,可以發射226公斤的砲彈。

雪貂二型巡邏車,最大馬力114匹,裝甲厚達16毫米。

 

 

相片

相片

撒拉森二型裝甲運兵車,最大馬力160匹,可載12人。

慧星一型坦克車,最大馬力600匹,裝備的火砲是77毫米口徑。

 

告別了坦克與大砲,爬過斜坡後是博物館的接待大堂。博物館展覽場地主要建在山坡上,位置分散,佔地面積很大,不過前往卻是方便舒適的。接待大堂設有升降機直達山坡頂的砲台堡壘,一按升降機掣,轉眼間就到達山頂了。出了升降機大樓,相連的是古蹟徑。古蹟徑是博物館修建的寬闊大路,連接砲台堡壘與沿砲台範圍岬角斜坡的各個戰時遺蹟。沿古蹟徑往堡壘方向前行,先經博物館的一號中央砲台,中央砲台於1887年3月建成,原配備兩門六十四磅第三型前裝線膛大砲,射程3,600米;中央砲台於1905年廢棄,現時展覽的一門大砲是複製品,安裝在砲台的旋轉砲架上,展出的還包括大砲用的地下彈藥庫,介紹大砲的操作及裝填砲彈的器材,旁邊山丘設有射程測距器安裝的遺址,由此可見當年前裝線膛大砲裝備的形制。過了中央砲台便是砲台堡壘了。堡壘門前擺放了一門二十五磅二型野戰砲,是二次大戰中最著名的火砲之一,曾有12,000門的生產紀錄,射程達12,225米;筆者多年前曾造過二十五磅砲的模型,想不到今天可以看到及摸到實物,真是激動!

相片

相片

接待大堂的正門旁擺了兩門英國製五英吋第一型後裝大炮。

接待大堂內設有整座博物館的模型,非常精緻。

 

 

相片

相片

一號中央砲台,展出的六十四磅第三型前裝線膛大砲。

操作前裝線膛大砲所需的三件工具,推彈錘、螺旋錘及海棉錘。

 

 

相片

相片

二十五磅二型野戰砲,戰後駐港英軍亦曾配備這種火砲。

堡壘正門,門上有1887年的字樣。

 

砲台堡壘是博物館的主要展覽場館,場館分成上下兩層展覽層,中央部份原是露天廣場供士兵集散之用,復修時加建大型帳篷成為堡壘大堂,大堂非常寬闊,設有梯級及升降機往來上下兩層展覽層。地面展覽層共有11個常設展覽廳,是由堡壘原有的營房及倉庫改建而成,此外尚有一個專題展覽廳、禮品店,穿過地面層地壘式走廊後是餐廳及洗手間。上層展覽層設有上層展覽廳、兒童角、海防武器劇場、戰爭的代價展覽等。由上層到戶外尚有兩件展品,分別是布倫南魚雷及六英吋隱沒式大砲,兩件均是複制品。

至於11個常設展覽廳展覽主題如下:
一號展覽廳主題是導言,介紹香港海防及博物館展覽概況。
二號展覽廳展覽的是明代海防,介紹由1368至1644年間廣東地區的海岸防衛歷史。
三號展覽廳展覽的是清代海防,介紹由1644至1911年間廣東海防制度及清廷在香港修建關城及砲台的情況。
四號展覽廳展覽的是鴉片戰爭,介紹鴉片戰爭的爆發及《南京條約》的簽訂。
五號展覽廳展覽的是1841年至1860年英治時期的香港海防,包括英國人當年勘察香港地形及興建的海防設施。
六及七號展覽廳展覽的是1861年至1941年英治時期的香港海防,介紹1860年英軍在港興建的防禦工事及火砲技術改進情況,同時展出多套英軍制服及裝備。
八號展覽廳展覽的是日軍侵略香港的戰史,同時場內亦播放一套有關香港保衛戰的影片。
九號展覽廳展覽的是日治時期(1941-1945),介紹香港淪陷的歷史,以及日佔時期人們的生活情況。
十號展覽廳展覽的是義勇軍(1854-1995),介紹由香港居民組成的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由組成至解散的歷史。
十一號展覽廳展覽的是香港駐軍,介紹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解放軍駐港部隊組建及駐港的情況。

其他展覽廳展覽主題如下:
專題展覽廳主題是「百步穿楊」亞洲傳統射藝,介紹射箭藝術。
上層展覽廳展題是「威武文明之師」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駐香港部隊發展,展出駐港部隊的制服徽章等。

相片

相片

進入堡壘地面層是堡壘大堂,面積非常寬闊,設有木椅供遊人休憩。

地面層的展覽廳,保留有營房倉庫的外貌,懷舊得很。

 

 

相片

相片

往來上下兩層展覽層的升降機,很有現代氣息。

堡壘大堂設有供遊人使用的電腦,顯現數碼風味。

 

 

相片

相片

二號展覽廳展出的清軍戰衣,展品齊全。

三號展覽廳展出的清軍軍旗。

 

 

相片

相片

三號展覽廳展出清軍綠營士兵的戰衣。

三號展覽廳展出的赤鱲角古砲,在興建機場的地盤中發現,不過只是部份殘件。

 

 

相片

相片

 四至五號展覽廳旁走廊擺設的古炮。

六號展覽廳展出的多款砲彈式樣。 

  

相片

相片

六號展覽廳展出的英軍蠟像,顯示當年英軍砲兵駐港的生活情況。

九號展覽廳展出的二戰時英軍的制服及武器裝備。

 

 

相片

相片

 九號展覽廳展出的英國製點303口徑勃倫輕機槍。

十號展覽廳展出當年香港民兵義務軍駐屯的情況。 

  

相片

相片

上層展覽廳展出的解放軍駐港部隊的制服。

展題為「戰爭的代價」,展出戰爭殘酷的一面。

 

 

相片

相片

六英吋後裝「隱沒式」大砲(一號)的複製品,鯉魚門炮台曾裝備兩門同類型大砲,可發射100磅砲彈,射程8,200米。

六英吋隱沒式大砲砲位,大砲設計是平時會隱藏在裝甲之下,發砲時以液壓動力裝置將大砲升至發射位置,發射時產生的後座力會驅動大砲下降至裝甲下,避過敵人反擊。

 

 

相片

相片

堡壘內地壘式走廊,是砲台特色之一。

堡壘旁設有的餐廳,面積不大,當然也沒有太多美食,喝汽水為主。


砲台堡壘除了設有大砲防禦外,在堡壘外圍設有溝堡及壕溝等防禦設施。溝堡是一種隱蔽的防禦建築物,溝堡的設計是牆身特厚,可以抵禦敵人猛烈的砲火,牆上設有槍洞,讓守軍可以從洞中伸出槍械向敵人開火。至於壕溝的作用,除了是守軍互相援護的通道外,敵人如進攻堡壘,也需要攀越壕溝,那就拖延了敵人進攻的時間。

相片

相片

 堡壘外圍的北溝堡外觀,堡壘南北各建有一個溝堡,以壕溝連接。

圍繞堡壘外圍的壕溝,路面是細石砌成,走在路面非常不舒服。 

 

 

相片

相片

 南溝堡內的實景,牆上有多個槍洞。

 往來南溝堡的梯級又窄又斜,上落吃力,可以想像守軍是如何刻苦。


壕溝巡邏完畢,要告別堡壘了。由堡壘沿古蹟徑落坡,可以遊覽散佈在鯉魚門岬角山坡一帶的舊有防務設施。過了一號中央砲台後是二號中央砲台及彈藥庫,可惜砲台已無大砲展品,只有一個空的砲台地基。過了砲台是軍營殘蹟,只見一座座頹垣敗瓦,牆上留有密麻麻的彈孔,見証1941年12月18日晚日軍攻擊鯉魚門砲台的激烈戰況。殘蹟擺放了一門博福斯式40毫米高射砲,此型火砲是二次大戰期間廣泛使用的防空武器,當年香港保衛戰時此型火砲亦有參戰;從殘蹟遠眺是油塘的魔鬼山砲台,另一邊是西溝堡。西溝堡是當年日軍進攻香港島時的一個重要防守據點,溝堡外牆仍留有不少子彈和炮彈造成的痕跡。過了軍營殘蹟後是西砲台及彈藥庫所在,西砲台是1887年3月建成,原本裝備九英吋前裝線膛大砲,射程5,400米,砲台附近的小丘設有射程測距器輔助射擊。1898年九英吋大砲被移走,1916年換裝了兩門4.7英吋的速射砲,射程7,500米。西砲台附近是儲水庫及儲油庫,主要供布倫南魚雷發射之用。

相片

相片

軍營殘蹟,牆上留有密麻麻的彈孔。

博福斯式40毫米高射砲。

 

 

相片

相片

西砲台原本裝備的九英吋前裝線膛大砲。

西砲台後來裝備的4.7英吋速射砲砲座,砲早就拆了,只有空空的砲座。

 

 

相片

相片

儲油庫的實景。

西溝堡,位於山坡下段,溝堡前設有壕溝作防禦。


由儲油庫旁發現一條隱蔽的梯級小徑,好奇之下沿級而下,經過哨站,原來是通往布倫南魚雷發射站的。布倫南魚雷發射站建於1892至1894年間,魚雷是十九世紀末新興的武器,直到甲午海戰才驗証其在軍事上的威力;魚雷發射站位於鯉魚門岬角隱蔽位置,扼守險要的戰略據點。離開魚雷發射站前行就是鯉魚門渡口砲台,此砲台建於1892年3月,任務是反制驅逐艦或魚雷快艇的高速突入,砲台配備有哈乞開斯式六磅速射砲,射速每分鐘20發,射程4,100米。由布倫南魚雷發射站行往渡口砲台是平坦的海濱走廊,沿岸風景優美,空氣清新,到達砲台參觀後,回西砲台是要爬另一條石級的,很吃力呀!回到西砲台後再沿古蹟徑落坡,沒多久就到達大閘門對著的火藥庫,圍繞博物館一圈的旅程到此完畢。

相片

相片

前往布倫南魚雷發射站梯級小徑經過的哨站。

布倫南魚雷,不過是複製品。

 

 

相片

相片

布倫南魚雷發射站內一景。

布倫南魚雷發射站往鯉魚門渡口砲台的海濱走廊,風景優美。

 

 

相片

相片

鯉魚門渡口砲台前的海軍「添馬艦」船錨。

鯉魚門渡口砲台外觀。

 

 

相片

相片

鯉魚門渡口砲台內的實景,走廊與地堡設計。

回到西砲台另一條梯級小徑,不是易行的。

 

交通路線相片

 

交通工具

 交通說明

 
旅遊巴士或復康巴士泊車位置:接待大堂前設有旅遊巴士停車位,供旅遊巴士停泊及乘客上落。 相片
前往方式:沿東區走廊向東行,在筲箕灣出口落橋後靠左駛入東喜道,途經譚公廟、船廠及筲箕灣魚類批發市場,在上快速公路之前便是海防博物館所在地了。
自駕汽車 泊車位置:博物館設有私家車停車場,由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開放,每位參觀者可免費停車三小時。停車場內設有兩個障殘人士專用停車位,傷殘人士如有需要,可致電2569 1500查詢。 相片
前往方式:沿東區走廊向東行,在筲箕灣出口落橋後靠左駛入東喜道,途經譚公廟、船廠及筲箕灣魚類批發市場,在上快速公路之前便是海防博物館所在地了。
港鐵港鐵筲箕灣站B2出口沿指示牌步行十五分鐘。
港鐵筲箕灣站街道圖:http://www.mtr.com.hk/ch/customer/services/system_map.html
 
港鐵車站為殘疾人士而設的設施:http://www.mtr.com.hk/ch/customer/services/free_search.php
巴士北角碼頭開出往小西灣,85號巴士線途經博物館門前。 

 

新巴/城巴「巴士路線表」:http://www.nwstbus.com.hk/home/default.aspx?intLangID=2

無障礙設施相片

香港海防博物館的無障礙設施是很多的,一入大閘門後是一系列的觸覺引路徑,直連到接待大堂門前。沿行人路設有下斜路緣方便輪椅人士上落行人路及橫過汽車路。閘門連接的汽車路分兩端,一端往西砲台的是古蹟徑,是一段斜度非常高的斜道,上坡落坡都較吃力;另一端往接待大堂,經過「軍車及大砲」展覽場,路面經過的斜坡斜度不高,行得很輕鬆。閘門位置是停車場,設有兩個供障殘人士使用的停車位,而在接待大堂門前是旅遊巴士停車及上落乘客處,場地寬闊平坦,視野開揚。

相片

相片

一入閘門就見到黃色的觸覺引路徑。

沿行人路設有的下斜路緣,有黃色觸覺引路徑。

 

 

相片

相片

停車場設有兩個障殘人士停車位。

接待大堂門前旅遊巴士停車及上落客處。


接待大堂設有詢問處及兩部升降機,升降機連接接待大堂地面層與八樓往堡壘層,方便遊客上山頂。出了升降機連接寬闊的古蹟徑,沿古蹟徑往堡壘步行經過一號中央砲台,都是斜度不高的寬闊路面,進入堡壘是博物館的主要展覽部份,門口走廊設有金屬色觸覺引路徑導引至堡壘展覽場的升降機,升降機連接上下兩層展覽場,地面展覽層共有十二個展覽廳,除一號展覽廳門口經過梯級外,其他十一個展覽廳出入及路面均是平坦的,上層的展覽部份也是平坦的;而地面層往來餐廳的地堡式走廊更是寬闊無障礙的走廊。餐廳旁設有洗手間,包括一個供障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並設有斜道連接。博物館共設有兩個供障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一個設於餐廳旁,另一個設在接待大堂,是很方便的。

相片

相片

 待大堂設上山頂的升降機,方便舒適。

 往堡壘的一段古蹟徑,路面不算太斜。

 

 

相片

相片

 堡壘入口設有引路徑連接往來上層展覽廳的升降機。

地面展覽廳的出入口,雖不算寬闊,路面是無障礙的。 

 

 

相片

相片

 餐廳往來障殘人士洗手間的斜道。

 餐廳旁的障殘人士洗手間,另一個設在接待大堂。

博物館基本的無障礙設施是足夠的,不過在展覽設施上就有不足。堡壘展廳往南溝堡、北溝堡及壕溝均是要爬梯級的,上層展廳往戶外參觀布倫南魚雷複制品都算方便,不過要看六英吋後裝「隱沒式」大砲(一號)及砲座均要爬梯級,不然就要遠望了。其他展覽場地如一號中央砲台可以看到展品,不過地下彈藥庫及射程測距器遺址是要經過梯級的,二號中央砲台情況一樣,軍營殘蹟及西砲台也是遠觀的方便,而往布倫南魚雷發射站及鯉魚門渡口砲台更非經梯級不可;至於古蹟徑,山頂路段行得輕鬆,落坡方向卻是一段長長的斜路,斜得上落吃力。不過博物館由軍事遺蹟改建,軍事設施本就不考慮方便舒適,改建的博物館已見儘力盡善盡美。不過行動不便的訪客就要留在堡壘參觀及「嘆冷氣」了。

無障礙評分級別:相片相片相片相片 ( 1為最差 ~ 5為最好 )


總括評語相片

香港海防博物館算是香港眾多博物館中一間值得一看的展館,因為展題明確專業,只講香港海防歷史,展品雖是複製品多,不過都是香港少見的,而資料全面概括,對於認識香港掌故歷史,趣味性很高。而且博物館完善,參觀遊覽都很舒適;不過博物館交通配套設施不足,是最麻煩的事。

無障礙搜尋網頁資料: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8118

撰文:盧景堯


一連幾期介紹了沙田區內的好去處,想轉轉口味,現在開始介紹港島區的好去處景點,首先介紹香港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位於港島筲箕灣,全館面積約34,200平方米,博物館前身是鯉魚門砲台。鯉魚門砲台始建於1885年,1887年完成,由英軍修建,是香港早期的海防防禦設施之一。砲台的核心建築物是堡壘,設有十八間地下室,分別是士兵營房、彈藥庫、砲彈裝配室及煤倉等,設備齊全,而且用厚泥土將堡壘完全覆蓋及隱蔽起來,防禦性很高。堡壘的武裝配備了兩門六英吋後裝「隱沒式」大砲,而在堡壘附近尚有多座砲台,分別是反向砲台、中央砲台、西砲台及渡口砲台,砲台依山勢由東至西分佈於鯉魚門岬角上。各砲台射程不一,但可以完全覆蓋整個鯉魚門水道。1890年,英軍更在岬角海邊建成布倫南魚雷發射站,是當時世界上最具威力的水下爆破武器。

可是在隨後的三十多年間,香港並沒有戰事。1941年12月的香港18天保衛戰中,砲台曾用作英軍的防禦據點,當年砲台範圍曾發生激烈的戰鬥,最後終被攻陷,不少守軍壯烈犧牲。戰後砲台已失去防衛作用,但仍被英軍用作訓練基地,至1987年英軍全部撤走,砲台遂被放棄。前香港市政局鑑於鯉魚門砲台的歷史價值及建築特色,於1993年決定將之修復,並改建成一所以香港海防歷史為主題的博物館。整項計劃耗資約三億港元,由建築署設計及興建,至2000年7月25日,香港海防博物館正式開放予市民參觀,博物館現保存和展覽香港近代六百年間的海防歷史。

地  址:香港筲箕灣東喜道175號
查詢電話:2569 1500
傳  真:2569 1637
電  郵:hkmcd@lcsd.gov.hk
網  址:http://hk.coastaldefence.museum
       http://www.lcsd.gov.hk/CE/Museum/Coastal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三及五至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七月一日至八月三十一日期間,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的開放時間延長至下午六時。)
休館日:逢星期四(公眾假期除外)、農曆新年初一及初二

入場費
標準票:港幣10元(適用於成人及未合乎購買優惠票者)
優惠票:港幣5元 (適用於全日制學生、殘疾人士及六十歲或以上人士)
團體票:港幣7元 (20人或以上)
備    註:博物館入場證及週票持有人免費入場
                 4歲以下兒童無須購票
                逢星期二免費入場


古戰場巡禮相片 

穿過博物館寬闊的閘門,擺在眼前的是一座羅馬式圓型建築物,其實是砲台的火藥庫,原是彈藥加工場,經修復後陳列了十門小型火砲及三座紀念碑。離開火藥庫,向前行了一段短短的斜坡,就是「車、大砲」場地,即是軍車及大砲展覽。擺在場地近出入口處的是一門十英吋後裝大砲,此門大砲原於1880年安裝在西環卑路乍砲台;戰後砲台拆毀改建成住宅,大砲才成為博物館的展品。大砲旁是一部英國製的雪貂二型巡邏車,雪貂二型是由戴姆勒公司於1952年至1971年期間生產,是英軍在戰後裝備的快速偵察車;展品原屬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所有,於1995年移交至博物館。雪貂二型旁是一部撒拉森二型裝甲運兵車,此款運兵車曾裝備駐港英軍、義勇軍及香港警察,現時展品原屬皇家香港軍團所有。場地末端擺的是一部慧星一型坦克車,慧星一型曾經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服役,韓戰期間曾有一批此型坦克車運到香港,最後只留下一部,一直存放在新界石崗軍營,直到皇家香港軍團解散後移來博物館展覽。真品坦克大砲,軍事迷不容錯過!

相片

相片

博物館大閘門對著的砲台火藥庫。

火藥庫內展示的小型火砲及紀念碑。

 

 

相片

相片

火藥庫旁往西砲台及山頂堡壘的斜路,非常斜,還是去搭升降機上山頂好。

往接待大堂的通道,上斜坡不算吃力,旁是軍車及大砲展覽場。

 

 

相片

相片

展出的十英吋後裝大砲,長8.7米,重32噸,可以發射226公斤的砲彈。

雪貂二型巡邏車,最大馬力114匹,裝甲厚達16毫米。

 

 

相片

相片

撒拉森二型裝甲運兵車,最大馬力160匹,可載12人。

慧星一型坦克車,最大馬力600匹,裝備的火砲是77毫米口徑。

 

告別了坦克與大砲,爬過斜坡後是博物館的接待大堂。博物館展覽場地主要建在山坡上,位置分散,佔地面積很大,不過前往卻是方便舒適的。接待大堂設有升降機直達山坡頂的砲台堡壘,一按升降機掣,轉眼間就到達山頂了。出了升降機大樓,相連的是古蹟徑。古蹟徑是博物館修建的寬闊大路,連接砲台堡壘與沿砲台範圍岬角斜坡的各個戰時遺蹟。沿古蹟徑往堡壘方向前行,先經博物館的一號中央砲台,中央砲台於1887年3月建成,原配備兩門六十四磅第三型前裝線膛大砲,射程3,600米;中央砲台於1905年廢棄,現時展覽的一門大砲是複製品,安裝在砲台的旋轉砲架上,展出的還包括大砲用的地下彈藥庫,介紹大砲的操作及裝填砲彈的器材,旁邊山丘設有射程測距器安裝的遺址,由此可見當年前裝線膛大砲裝備的形制。過了中央砲台便是砲台堡壘了。堡壘門前擺放了一門二十五磅二型野戰砲,是二次大戰中最著名的火砲之一,曾有12,000門的生產紀錄,射程達12,225米;筆者多年前曾造過二十五磅砲的模型,想不到今天可以看到及摸到實物,真是激動!

相片

相片

接待大堂的正門旁擺了兩門英國製五英吋第一型後裝大炮。

接待大堂內設有整座博物館的模型,非常精緻。

 

 

相片

相片

一號中央砲台,展出的六十四磅第三型前裝線膛大砲。

操作前裝線膛大砲所需的三件工具,推彈錘、螺旋錘及海棉錘。

 

 

相片

相片

二十五磅二型野戰砲,戰後駐港英軍亦曾配備這種火砲。

堡壘正門,門上有1887年的字樣。

 

砲台堡壘是博物館的主要展覽場館,場館分成上下兩層展覽層,中央部份原是露天廣場供士兵集散之用,復修時加建大型帳篷成為堡壘大堂,大堂非常寬闊,設有梯級及升降機往來上下兩層展覽層。地面展覽層共有11個常設展覽廳,是由堡壘原有的營房及倉庫改建而成,此外尚有一個專題展覽廳、禮品店,穿過地面層地壘式走廊後是餐廳及洗手間。上層展覽層設有上層展覽廳、兒童角、海防武器劇場、戰爭的代價展覽等。由上層到戶外尚有兩件展品,分別是布倫南魚雷及六英吋隱沒式大砲,兩件均是複制品。

至於11個常設展覽廳展覽主題如下:
一號展覽廳主題是導言,介紹香港海防及博物館展覽概況。
二號展覽廳展覽的是明代海防,介紹由1368至1644年間廣東地區的海岸防衛歷史。
三號展覽廳展覽的是清代海防,介紹由1644至1911年間廣東海防制度及清廷在香港修建關城及砲台的情況。
四號展覽廳展覽的是鴉片戰爭,介紹鴉片戰爭的爆發及《南京條約》的簽訂。
五號展覽廳展覽的是1841年至1860年英治時期的香港海防,包括英國人當年勘察香港地形及興建的海防設施。
六及七號展覽廳展覽的是1861年至1941年英治時期的香港海防,介紹1860年英軍在港興建的防禦工事及火砲技術改進情況,同時展出多套英軍制服及裝備。
八號展覽廳展覽的是日軍侵略香港的戰史,同時場內亦播放一套有關香港保衛戰的影片。
九號展覽廳展覽的是日治時期(1941-1945),介紹香港淪陷的歷史,以及日佔時期人們的生活情況。
十號展覽廳展覽的是義勇軍(1854-1995),介紹由香港居民組成的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由組成至解散的歷史。
十一號展覽廳展覽的是香港駐軍,介紹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解放軍駐港部隊組建及駐港的情況。

其他展覽廳展覽主題如下:
專題展覽廳主題是「百步穿楊」亞洲傳統射藝,介紹射箭藝術。
上層展覽廳展題是「威武文明之師」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駐香港部隊發展,展出駐港部隊的制服徽章等。

相片

相片

進入堡壘地面層是堡壘大堂,面積非常寬闊,設有木椅供遊人休憩。

地面層的展覽廳,保留有營房倉庫的外貌,懷舊得很。

 

 

相片

相片

往來上下兩層展覽層的升降機,很有現代氣息。

堡壘大堂設有供遊人使用的電腦,顯現數碼風味。

 

 

相片

相片

二號展覽廳展出的清軍戰衣,展品齊全。

三號展覽廳展出的清軍軍旗。

 

 

相片

相片

三號展覽廳展出清軍綠營士兵的戰衣。

三號展覽廳展出的赤鱲角古砲,在興建機場的地盤中發現,不過只是部份殘件。

 

 

相片

相片

 四至五號展覽廳旁走廊擺設的古炮。

六號展覽廳展出的多款砲彈式樣。 

  

相片

相片

六號展覽廳展出的英軍蠟像,顯示當年英軍砲兵駐港的生活情況。

九號展覽廳展出的二戰時英軍的制服及武器裝備。

 

 

相片

相片

 九號展覽廳展出的英國製點303口徑勃倫輕機槍。

十號展覽廳展出當年香港民兵義務軍駐屯的情況。 

  

相片

相片

上層展覽廳展出的解放軍駐港部隊的制服。

展題為「戰爭的代價」,展出戰爭殘酷的一面。

 

 

相片

相片

六英吋後裝「隱沒式」大砲(一號)的複製品,鯉魚門炮台曾裝備兩門同類型大砲,可發射100磅砲彈,射程8,200米。

六英吋隱沒式大砲砲位,大砲設計是平時會隱藏在裝甲之下,發砲時以液壓動力裝置將大砲升至發射位置,發射時產生的後座力會驅動大砲下降至裝甲下,避過敵人反擊。

 

 

相片

相片

堡壘內地壘式走廊,是砲台特色之一。

堡壘旁設有的餐廳,面積不大,當然也沒有太多美食,喝汽水為主。


砲台堡壘除了設有大砲防禦外,在堡壘外圍設有溝堡及壕溝等防禦設施。溝堡是一種隱蔽的防禦建築物,溝堡的設計是牆身特厚,可以抵禦敵人猛烈的砲火,牆上設有槍洞,讓守軍可以從洞中伸出槍械向敵人開火。至於壕溝的作用,除了是守軍互相援護的通道外,敵人如進攻堡壘,也需要攀越壕溝,那就拖延了敵人進攻的時間。

相片

相片

 堡壘外圍的北溝堡外觀,堡壘南北各建有一個溝堡,以壕溝連接。

圍繞堡壘外圍的壕溝,路面是細石砌成,走在路面非常不舒服。 

 

 

相片

相片

 南溝堡內的實景,牆上有多個槍洞。

 往來南溝堡的梯級又窄又斜,上落吃力,可以想像守軍是如何刻苦。


壕溝巡邏完畢,要告別堡壘了。由堡壘沿古蹟徑落坡,可以遊覽散佈在鯉魚門岬角山坡一帶的舊有防務設施。過了一號中央砲台後是二號中央砲台及彈藥庫,可惜砲台已無大砲展品,只有一個空的砲台地基。過了砲台是軍營殘蹟,只見一座座頹垣敗瓦,牆上留有密麻麻的彈孔,見証1941年12月18日晚日軍攻擊鯉魚門砲台的激烈戰況。殘蹟擺放了一門博福斯式40毫米高射砲,此型火砲是二次大戰期間廣泛使用的防空武器,當年香港保衛戰時此型火砲亦有參戰;從殘蹟遠眺是油塘的魔鬼山砲台,另一邊是西溝堡。西溝堡是當年日軍進攻香港島時的一個重要防守據點,溝堡外牆仍留有不少子彈和炮彈造成的痕跡。過了軍營殘蹟後是西砲台及彈藥庫所在,西砲台是1887年3月建成,原本裝備九英吋前裝線膛大砲,射程5,400米,砲台附近的小丘設有射程測距器輔助射擊。1898年九英吋大砲被移走,1916年換裝了兩門4.7英吋的速射砲,射程7,500米。西砲台附近是儲水庫及儲油庫,主要供布倫南魚雷發射之用。

相片

相片

軍營殘蹟,牆上留有密麻麻的彈孔。

博福斯式40毫米高射砲。

 

 

相片

相片

西砲台原本裝備的九英吋前裝線膛大砲。

西砲台後來裝備的4.7英吋速射砲砲座,砲早就拆了,只有空空的砲座。

 

 

相片

相片

儲油庫的實景。

西溝堡,位於山坡下段,溝堡前設有壕溝作防禦。


由儲油庫旁發現一條隱蔽的梯級小徑,好奇之下沿級而下,經過哨站,原來是通往布倫南魚雷發射站的。布倫南魚雷發射站建於1892至1894年間,魚雷是十九世紀末新興的武器,直到甲午海戰才驗証其在軍事上的威力;魚雷發射站位於鯉魚門岬角隱蔽位置,扼守險要的戰略據點。離開魚雷發射站前行就是鯉魚門渡口砲台,此砲台建於1892年3月,任務是反制驅逐艦或魚雷快艇的高速突入,砲台配備有哈乞開斯式六磅速射砲,射速每分鐘20發,射程4,100米。由布倫南魚雷發射站行往渡口砲台是平坦的海濱走廊,沿岸風景優美,空氣清新,到達砲台參觀後,回西砲台是要爬另一條石級的,很吃力呀!回到西砲台後再沿古蹟徑落坡,沒多久就到達大閘門對著的火藥庫,圍繞博物館一圈的旅程到此完畢。

相片

相片

前往布倫南魚雷發射站梯級小徑經過的哨站。

布倫南魚雷,不過是複製品。

 

 

相片

相片

布倫南魚雷發射站內一景。

布倫南魚雷發射站往鯉魚門渡口砲台的海濱走廊,風景優美。

 

 

相片

相片

鯉魚門渡口砲台前的海軍「添馬艦」船錨。

鯉魚門渡口砲台外觀。

 

 

相片

相片

鯉魚門渡口砲台內的實景,走廊與地堡設計。

回到西砲台另一條梯級小徑,不是易行的。

 

交通路線相片

 

交通工具

 交通說明

 
旅遊巴士或復康巴士泊車位置:接待大堂前設有旅遊巴士停車位,供旅遊巴士停泊及乘客上落。 相片
前往方式:沿東區走廊向東行,在筲箕灣出口落橋後靠左駛入東喜道,途經譚公廟、船廠及筲箕灣魚類批發市場,在上快速公路之前便是海防博物館所在地了。
自駕汽車 泊車位置:博物館設有私家車停車場,由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開放,每位參觀者可免費停車三小時。停車場內設有兩個障殘人士專用停車位,傷殘人士如有需要,可致電2569 1500查詢。 相片
前往方式:沿東區走廊向東行,在筲箕灣出口落橋後靠左駛入東喜道,途經譚公廟、船廠及筲箕灣魚類批發市場,在上快速公路之前便是海防博物館所在地了。
港鐵港鐵筲箕灣站B2出口沿指示牌步行十五分鐘。
港鐵筲箕灣站街道圖:http://www.mtr.com.hk/ch/customer/services/system_map.html
 
港鐵車站為殘疾人士而設的設施:http://www.mtr.com.hk/ch/customer/services/free_search.php
巴士北角碼頭開出往小西灣,85號巴士線途經博物館門前。 

 

新巴/城巴「巴士路線表」:http://www.nwstbus.com.hk/home/default.aspx?intLangID=2

無障礙設施相片

香港海防博物館的無障礙設施是很多的,一入大閘門後是一系列的觸覺引路徑,直連到接待大堂門前。沿行人路設有下斜路緣方便輪椅人士上落行人路及橫過汽車路。閘門連接的汽車路分兩端,一端往西砲台的是古蹟徑,是一段斜度非常高的斜道,上坡落坡都較吃力;另一端往接待大堂,經過「軍車及大砲」展覽場,路面經過的斜坡斜度不高,行得很輕鬆。閘門位置是停車場,設有兩個供障殘人士使用的停車位,而在接待大堂門前是旅遊巴士停車及上落乘客處,場地寬闊平坦,視野開揚。

相片

相片

一入閘門就見到黃色的觸覺引路徑。

沿行人路設有的下斜路緣,有黃色觸覺引路徑。

 

 

相片

相片

停車場設有兩個障殘人士停車位。

接待大堂門前旅遊巴士停車及上落客處。


接待大堂設有詢問處及兩部升降機,升降機連接接待大堂地面層與八樓往堡壘層,方便遊客上山頂。出了升降機連接寬闊的古蹟徑,沿古蹟徑往堡壘步行經過一號中央砲台,都是斜度不高的寬闊路面,進入堡壘是博物館的主要展覽部份,門口走廊設有金屬色觸覺引路徑導引至堡壘展覽場的升降機,升降機連接上下兩層展覽場,地面展覽層共有十二個展覽廳,除一號展覽廳門口經過梯級外,其他十一個展覽廳出入及路面均是平坦的,上層的展覽部份也是平坦的;而地面層往來餐廳的地堡式走廊更是寬闊無障礙的走廊。餐廳旁設有洗手間,包括一個供障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並設有斜道連接。博物館共設有兩個供障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一個設於餐廳旁,另一個設在接待大堂,是很方便的。

相片

相片

 待大堂設上山頂的升降機,方便舒適。

 往堡壘的一段古蹟徑,路面不算太斜。

 

 

相片

相片

 堡壘入口設有引路徑連接往來上層展覽廳的升降機。

地面展覽廳的出入口,雖不算寬闊,路面是無障礙的。 

 

 

相片

相片

 餐廳往來障殘人士洗手間的斜道。

 餐廳旁的障殘人士洗手間,另一個設在接待大堂。

博物館基本的無障礙設施是足夠的,不過在展覽設施上就有不足。堡壘展廳往南溝堡、北溝堡及壕溝均是要爬梯級的,上層展廳往戶外參觀布倫南魚雷複制品都算方便,不過要看六英吋後裝「隱沒式」大砲(一號)及砲座均要爬梯級,不然就要遠望了。其他展覽場地如一號中央砲台可以看到展品,不過地下彈藥庫及射程測距器遺址是要經過梯級的,二號中央砲台情況一樣,軍營殘蹟及西砲台也是遠觀的方便,而往布倫南魚雷發射站及鯉魚門渡口砲台更非經梯級不可;至於古蹟徑,山頂路段行得輕鬆,落坡方向卻是一段長長的斜路,斜得上落吃力。不過博物館由軍事遺蹟改建,軍事設施本就不考慮方便舒適,改建的博物館已見儘力盡善盡美。不過行動不便的訪客就要留在堡壘參觀及「嘆冷氣」了。

無障礙評分級別:相片相片相片相片 ( 1為最差 ~ 5為最好 )


總括評語相片

香港海防博物館算是香港眾多博物館中一間值得一看的展館,因為展題明確專業,只講香港海防歷史,展品雖是複製品多,不過都是香港少見的,而資料全面概括,對於認識香港掌故歷史,趣味性很高。而且博物館完善,參觀遊覽都很舒適;不過博物館交通配套設施不足,是最麻煩的事。

無障礙搜尋網頁資料:http://www.pof.org.hk/accessibility-search-detail.php?id=8118

撰文:盧景堯


風雲際會海防館